初冬时节,寒意渐浓。在位于宝鸡市清姜路的中铁宝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宝桥)道岔分公司合金钢工段加工车间内,灯火通明,工人有的在操控天车起降新加工下线的道岔,有的在打磨道岔毛坯,火光飞溅,一片繁忙景象。
11月11日至12日,记者在中铁宝桥各分公司采访期间,正值该集团“五保一树”劳动竞赛收尾阶段。集团上下全面掀起“决战四季度、决胜保目标”生产攻坚高潮,一线职工充分展现个人才智,挖掘技能潜力,全力确保高质量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
中铁宝桥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刘军表示,“五保一树”劳动竞赛中“比科技创新,保竞争优势”,就是要在集团上下着力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职工一专多能
11月11日,记者在中铁宝桥道岔分公司合金钢工段负责人郑会锋引导下,步入该工段实地采访。
该工段生产车间内,一台台大型设备正在有序运转。工人手持天车遥控器,轻松抓取一段合金钢道岔,再放置到产品交付区。记者注意到,整个过程均由一名职工操作,而天车上方司机室内竟空无一人。郑会锋看出记者的疑惑,他解释道,过去操作天车需要天车操作工和起重工配合完成。现在,职工通过培训后,一人多证、一专多能,过去靠多人配合完成的工作,如今一个人就可以搞定。
该车间85后职工邵波告诉记者,他之前是数控机床操作工,参加集团工会举办的培训后,2021年起又多了个新身份——天车操作工。“学到了新技术,工资高了,还有了相关补助,心里自然乐呵。”邵波开心地说。
郑会锋称,他们工段有15台(套)大型设备,近年来,随着设备的更新、工法的改进、产品的创新,对操作工技能要求持续提高,职工在学历和能力上必须“双提升”,从而才能打造一支一专多能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像这个道岔,过去一年才能加工500组,如今年产量则是过去的10倍还要多。”郑会锋说,“职工的成长成才促进了新质生产力发展,从而使企业46年持续保持盈利。”
和郑会锋有着同样感慨的,还有机电工程分公司工会主席张宁。前不久,澳大利亚客户在收到定制的产品后称有误差,张宁作为工会主席兼城轨交通研究院院长,对自家产品有着很强的自信。“产品肯定没有问题,经过排查,生产一线职工在澳方设计图纸中发现了问题,随后对设计图纸进行了修改,后面的产品发过去后严丝合缝。不仅会生产,还懂工艺,看得懂图纸、找得出问题,已成为一线职工的‘新常态’。”张宁夸赞道。
这种“新常态”,在中铁宝桥各分公司已是普遍现象。90后职工袁凯是辙叉分公司的一名模型工,他2012年进厂,如今已是一名技师了。“我学的专业是模具设计制作,也选修了铸造专业。”目前,他主要负责建模、编程,不仅会识图,还懂工艺流程。辙叉分公司工会主席巩荣告诉记者,像袁凯这样的青年职工,既是工艺人员,也是铸造专家,甚至有木工的底子。
师傅传承技艺
11月12日上午,淅淅沥沥的小雨笼罩在辙叉分公司上空,该公司王英锋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三秦工匠王英锋冒雨穿过一个车间跑向另外一个车间。
原来,从前一天开始,一台原北京第一机床厂生产的龙门铣床的可编控制器低电量报警,设备突然罢工,王英锋遂带领团队给这台大型设备“诊脉”。前一天恢复程序未成功,王英锋后来通过查找资料,清除参数,故障依旧。
记者到该公司采访时,正赶上王英锋带领团队啃这个硬骨头,经过连续30个小时的“抢救”,先后输入输出128个地址重新罗列,该大型设备大部分功能已恢复运行。“接下来还要对设备横梁的部分功能进行恢复,直至设备全功能运行。”王英锋说。
9月下旬,省人社厅刚刚授予王英锋陕西省首席技师荣誉称号。此前,他已荣获宝鸡工匠、宝鸡市劳动模范、陕西省技术能手、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三秦工匠等荣誉称号。面对记者的采访,王英锋坦言,他的成长除了个人努力之外,也是靠师傅带出来的,如今他也在带徒弟。
三秦工匠王英锋(右)和同事进行技术交底。
前不久,中铁宝桥电器数控技术示范教学培训中心和韩治中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在机电分公司揭牌,主要承担机电数控技术攻关工作。工作室共有骨干成员13人,其中特级技师1名、高级工程师1名、高级技师1名、工程师5名、技师7名,将围绕新品开发、技术创新、智能制造、降本节能、安全生产等方面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以我的名字命名工作室,是最大的鞭策和鼓励。我将竭尽所能,围绕新质生产力做好人才培养,投身科技攻关,为分公司产业转型、产品升级作出应有贡献。”韩治中说。
在中铁宝桥,不仅老师傅带徒弟,年轻有为的青工也带徒弟。如前面提到的90后模型工袁凯,2023年获评技师,他的徒弟如今也是中级工了。袁凯告诉记者:“我的师傅是模型工特级技师,我跟着他不仅学到了技能,还学到了很多做人处事的原则。”
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省人社厅、省总工会、省科技厅、团省委通报了2023年陕西省职业技能大赛优胜团体和优秀选手,中铁宝桥集团9名职工获得2023年度陕西省技术能手称号。这些青年职工的成长成才,正是技艺传承结出的累累硕果。
该集团工会副主席陈峰表示:“长期以来,中铁宝桥始终坚持‘科技兴企、人才强企’战略,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持续推进职业技能大赛、职工创新创效、导师带徒、劳模创新工作室、技能人才鉴定等职工队伍提速工程建设,为广大职工学技练兵、提质提素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产改”促进创新
“产改”在中铁宝桥试点以来,该集团不断搭建产业工人创新创造的舞台,持续激发广大产业工人的内生动力。
该集团王汝运创新工作室负责人王汝运,工作30多年来扎根中国桥梁焊接制造一线,参建国家和地方重点工程总吨位超60多万吨,开展工艺革新180余项,解决制造难题210余项,自创焊接工法10余种,累计节约成本和创造价值1000余万元,先后获得陕西省首席技师、三秦工匠、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等多项荣誉。
提及“产改”促进创新,王汝运深有感触地说,公司以他命名创建了劳模创新工作室,还成立了QC技师攻关小组。这几年,他带领团队积极开展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每年拟定2个课题进行攻关,为公司解决生产难题20多项。
和王汝运一样,三秦工匠王英锋先后提出“日本富士G11变频器修复方案”“西门子840D系统主轴编码器改进方案”等经济技术创新项目393项,累计实现经济效益达320余万元,每年节约电能约27万kw/h,减少维修费用170余万元。
在中铁宝桥,越来越多的能工巧匠、技术“大咖”带领职工不断创新创效,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8月7日,中铁宝桥冶炼创新工作室——唐小芮创新工作室在辙叉分公司成立。工作室成员由冶炼、浇注、工艺等主要工序的高级技师、技师、高级工和工程师组成,将在高锰钢、合金钢技术研发试验,LF炉、VD炉、滑动水口等新设备的使用等方面开展创新创造、技术升级、人才培养等活动。聚焦生产制造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研究解决制约本单位生产和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关键问题,不断探索新技术、新工艺、新工法、新材料、新工具、新设计、新管理等先进成果,为企业技术进步和增强核心竞争力贡献力量。
中铁宝桥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宗民2022年获得陕西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他对人才强企和科技创新有着深刻的认识:“我对干部职工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没什么优势,唯有适应市场,不断创新。”他表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方方面面的能工巧匠、科研“大咖”发挥模范引领作用。尤其是通过各工作室成员带头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培养和造就更多首席专家、首席技师、拔尖人才,助力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
早在今年7月9日,宝鸡高端装备制造行业创新工作室联盟启动仪式在中铁宝桥举行。该联盟是宝鸡市总工会落实省总工会“陕西劳模工匠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行动”和深化我省“三个年”活动的具体实践。
借此平台,中铁宝桥将与联盟成员单位一起,按照“产业相近、业务相通、工种相连、目标一致”的原则,以高端装备制造行业的重大技术需求为导向,有效集聚联盟科技实力和人才优势,努力形成多元开放、优势互补、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机制,积极助力优势产业装备集群做强做优做大。
近年来,中铁宝桥创建了一批以劳模工匠为领衔人的创新工作室,制定了以“产改”促创新,以创新提效益的制度和措施。眼下,该集团工会正在持续用力,推动创新工作室“工”字特色品牌遍地“开花”。截至目前,共成立11个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覆盖中铁宝桥产业链全部工种。“搭建一个平台,攻关一批课题,培育一支队伍,建好一个品牌”已经成为该集团上下的普遍共识。
李宗民表示,未来,中铁宝桥将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抓手,全面深化改革,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着力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着力推进企业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构建新时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新格局,打造“品质宝桥、国际宝桥”品牌,努力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企业。
本报记者 兰增干 通讯员 李学利
记者手记
“一专多能”“青年”“创新”“传承”,在中铁宝桥集团采访期间,记者听见最多的就是这几个词。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一专多能的青年职工,也离不开创新,更离不开劳模工匠的传帮带。中铁宝桥集团已成立了11个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记者在采访中深切感受到,无论什么工种,皆因创新而生,为高质量发展赋能而建。这些工作室在发挥“微引擎”作用的同时,也成为弘扬新时代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传播站”和激活职工创新创造、成长成才的“动力源”。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