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下午3时,在医院见到贺宝荣时,他刚刚结束手术。“他不是在手术,就是在准备手术的路上。”这是同事对贺宝荣的评价。
从业三十年,西安市红会医院脊柱病医院椎间盘与畸形病区主任贺宝荣不断创造条件,执着追求着自己在脊柱疾病治疗领域的人生价值。今年“五一”前夕,他荣获了“陕西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不放弃每一位患者
当贺宝荣带领团队义诊时,患有先天性脊柱侧弯且家庭经济困难的花季少女王娟抓住了这次机遇。
花费大、难度大、手术风险高,贺宝荣却没有犹豫,给了这个孩子希望。“脊柱手术在骨科里难度最大,脊柱侧弯手术又是脊柱手术中‘天花板’级别的。”作为医生,贺宝荣坦言,自己的压力其实很大。但他不仅做了手术,还联系智善公益基金会赞助5万元手术费……努力做到让王娟“零花费”。
如今,王娟已结婚生子,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每每说起贺宝荣,她都赞不绝口:“贺大夫给了我新的人生,他能从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是一个好医生。”
“身为临床医生,只有不断攻克脊柱领域的救治难关,造福百姓,才能算一个合格的医生。”贺宝荣说。为了不放弃每一位患者,贺宝荣多次联系智善公益基金会为患者资助,解决贫困脊柱畸形患者高额的手术费用问题。6年来,他在青海、宁夏、西安举办大型脊柱畸形义诊活动,累计开展义诊2000余例,资助患者223例共480余万元。
冒险也要打破“禁区”
1998年,一个渭南小伙寰枢椎骨折后被家人送至科室,呼吸困难,不能走路。国内外对该部位损伤重建缺乏理论支持与手术技术体系,存在伤情重,死亡率高、诊断困难等问题。面对医学难题,贺宝荣陷入两难。
“寰枢椎后方椎管容纳延髓,延髓是生命中枢,主管呼吸和心跳,被称为手术禁区,稍有差池,就会造成不可弥补的后果。”贺宝荣说,很多医院选择避而远之。
小伙的父亲说:“儿子才18岁,不做手术根本没有希望,做了起码有一丝可能。”
最终贺宝荣决定冒着风险科学尝试。筹备了三周,手术三小时很成功,赢得了众人喝彩,而贺宝荣却悄悄离开了,他要以最快速度将手术对细微之处的把控及时总结。
随后,贺宝荣团队开发了寰椎后路内固定装置及操作工具。同时国际上首次对寰椎椎弓根及其髓腔进行分型、研发了动态固定装置,解决了寰椎骨折内固定的选择难题,实现了术后旋转功能的保留。
“制定了寰椎骨折临床询证医学指南,使我国在高颈段脊柱损伤修复方面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成果推广至全国18省市,治疗患者8500例,效果良好。”贺宝荣自豪地说。
努力给行业“立规矩”
“骨质疏松骨折被称为‘最后一次骨折’。”贺宝荣说。椎体成形术是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常用的方法,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患者满意度高等特点,而骨水泥的注入量差异较大,打少了承受力不够,多了往外渗漏且椎体强度大,从什么部位打、骨水泥分布在什么部位最好,也并不统一。这些成为影响骨质疏松骨折治疗的“瓶颈”,也成为贺宝荣给行业“立规矩”的奋斗目标。
在无数个夜晚中苦苦探索,他整理出了横突中点和关节突移形部为穿刺点、注入骨折椎体的25%体积的骨水泥治疗法,并制定了中国《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椎体强化术临床指南》和《症状性陈旧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临床治疗指南》,让我国此类疾病治疗有了“指导纲领”。
“我一生都在为患者的脊梁服务,最大的梦想就是让更多患者挺起‘脊梁’。”贺宝荣说。
本报记者 王何军
责任编辑:胡睿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