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兴飞在池黄高铁施工现场指挥作业。(资料图)
从C类员工转为B类员工,从作业队员到作业队长,从首届集团公司劳模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在中铁电气化局西安电化公司,有这样一位青年——郑兴飞。
荣誉傍身的他,初入职场时,59.5分的理论成绩如冷水浇头。但他也下定决心,跨越这道坎。
此后岁月,他一路拼搏。在商合杭项目中,他精心统筹,让队伍成为质量标杆,还抽空备考,通过了高级工考核;参与池黄高铁建设,他创新作业方式,创造惊人效率。如今,载誉前行的他奔赴陕北革命老区的首条高铁——西延高铁,继续坚守与担当。
挫折中立志
“2011年刚入职西平铁路项目部,我们20来个小伙子被分到咸阳料库进行为期3个月的培训,大家都意气风发。”2024年12月24日,记者初见郑兴飞时,他回忆起初到项目部成为一名C类员工时的信心满满。
培训结束后,理论和实作考核中,因个子高的优势让他在装腕臂等实操中排名第一。但在新工培训结业会上,听到他的理论成绩只有59.5分时,郑兴飞的心情跌到了谷底。
就是这离及格差的0.5分,他错失了优先分配的机会和1000元的奖励。领导在会上点名说:“小郑啊!你要想干好工作,可不能光会干活,也要学好理论知识。”
“作为一名接触网工,不能只会上杆干活,也得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59.5分这道坎,我必须跨过去!”郑兴飞暗下决心。
奋斗中成长
时间来到2018年,在商合杭项目,郑兴飞首次担任了作业队生产副队长。
当时正值三伏天,工期紧、任务重,他们队12个人负责38公里的区间施工。全区间没有路基,全是桥梁,每隔3公里只有一个盘旋楼梯供人员、材料上下,施工难度极大。当时是架子队混合作业,需要动态调整上下部人员比例。每天晚上,郑兴飞结合现场情况,明确每组施工的具体杆号、工具材料和人员名单,摸排了解每个人的特长进行合理分工。最终在动静态验收中成为全线施工质量的标杆。
在这期间,郑兴飞每天安排完工作后,努力备考接触网高级工考核,经过连续三个月的坚持最终通过了考试。
3年后,首次担任池黄高铁作业队队长让郑兴飞感到压力。池黄高铁有效施工时间短,隧道吊柱安装受站前施工影响,郑兴飞深知唯有改变传统作业方式,才能更快完成生产任务。于是改进改装机器作业,节约人工5人,时间由40分钟缩短至20分钟;探索使用曲臂车作业,每天可完成6个点位、180个孔洞的作业,效率提升了3倍。在池黄高铁联调联试中,接触网取得静态质量指标、动态性能指标管理评分首检双百的优异成绩,综合评价指标处于全路最优水平。
2024年4月,池黄高铁开通,郑兴飞和工友一起登上首发列车、拍照试乘、体验劳动成果。看着络绎不绝的乘客脸上洋溢的笑容,郑兴飞满心自豪。
传承中前行
2024年5月,郑兴飞带着参建池黄高铁的先进经验,马不停蹄转战陕北革命老区的首条高铁——西延高铁。作为队长的他,加入巨晓林技能大师工作室分室——西延项目创新工作室,成为项目科技创新的一员,积极开展项目科技创新工作、合理化建议、小改小革工作,推进项目优质建成。
2024年7月15日,行业内首台复合底盘式公铁两用高空作业车在西延高铁投入使用,在新延安隧道内,郑兴飞有条不紊地指挥作业人员进行接触网隧道吊柱安装作业。该设备的成功研发实现了机械化、智能化、低碳环保作业,也为后续施工提供了设备支撑。在项目稳步推进中,郑兴飞成长为一名技师。项目还成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青年突击队”,他带领队员冲在急难险重任务的最前沿,推进项目施工进度。
他说,现在最大的心愿是带领团队,搞好技术,在红色西延高铁的建设中,把开路先锋精神延续下去,把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传承下去,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披荆斩棘。
“如今埋在我心里的那道坎,终于跨过去了!”郑兴飞感慨。(本报全媒体记者 鲜康)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