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莲莲在她种植的果树林里。(资料图)
昔日,黄沙漫卷掩碧空;今朝,山川着绿树成荫。
今年是延安实施退耕还林25周年。25年生态建设,延安实现由“黄”到“绿”的历史性转变、由“浅绿”向“深绿”的根本性迈进、植被覆盖度由1999年的46%增长至81.3%……
这份“绿意盎然”的成绩单上,有全国劳动模范、延安市安塞区雷坪塔村农民张莲莲的一份力。40多年、1750亩林场、20余万棵树木,她挥舞锄头,将层层绿意泼洒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间。今年72岁的张莲莲,在陕西不断扩展的绿色版图上,勾勒出属于自己的生动一笔。
荒坡造林:以锄为笔写绿色诗行
12月,穿梭在雷坪塔村密林间,一棵棵白杨挺拔屹立,遒劲的枝干舒展向上,伸向辽阔的澄蓝天幕。不同于春夏时节的满目苍翠,冬日的景致更添深远厚重之感,如同一幅意境唯美的油画。
“这幅画”的作者正是张莲莲。
难以想象,几十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凉。“雷坪塔,沟垴洼,水土流失年成瞎。”这首民谣描绘了当地曾经的场景。“当时我嫁到雷坪塔村,有吃的没烧的,有烧的没吃的,一家人吃了上顿没下顿。”回忆当时的窘迫,张莲莲禁不住感慨。
不甘贫苦生活的张莲莲在父亲鼓励下,1981年承包了村里400多亩荒山,决定上山栽树。“吃都吃不饱,还花力气种树,短期内没效益,图啥?”在村民看来,张莲莲造林梦简直是个“笑话”。“守着荒山种地这么多年还是吃不饱,不如换种活法。”无视这些质疑,个头不高、身形瘦削的张莲莲扛起铁锨和锄头,和丈夫一起毅然向荒山“宣战”。
然而,事情远比她想象的要难。沟道里全是坚硬的沙石,铁锨根本铲不进去,她就跪地用双手刨,手指磨破了,就缠上布条继续刨。有些山卯坡度陡峭,羊都上不去,她愣是背着树苗爬了上去,几次滚落下来摔得鼻青脸肿。为了抢抓栽树的好时机,她和丈夫每天凌晨四点出门,带上干粮在山上一干就是一天……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栽苗、浇水、锄草、守护。十多年后,他们栽种的第一批杨树、刺槐成材,张莲莲又承包了上百亩荒山地,培育苹果树、桃树和杏树等经济林,家里渐渐摆脱贫困、迎来好光景。
种树致富:带领村民吃上生态饭
一晃到了1999年,延安作为全国试点,全面开始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听到这个消息,我非常激动,劲头更足了。”不止自己种,张莲莲还免费给村里人提供树苗和技术指导,带动乡亲一起种树致富,吃上“生态饭”。
看到植树造林释放的生态红利,起初质疑张莲莲的村民纷纷转变观念。渐渐地,向她询问的人越来越多。张莲莲也不计前嫌、来者不拒,毫无保留地将积攒多年的植树经验倾囊相授,并把自己培育的树苗赠予村民。“我多说一点、多做一些,大家就少走一点弯路。”
为全村顺利通过造林验收,张莲莲经常帮助劳力短缺的农户栽树,对不合格林地进行补栽。“在种树上,她比大家都上心。”在雷坪塔村,提起张莲莲,村民无不竖起大拇指。此外,她又承包了1200余亩荒山,带着全家植树造林。几年后,张莲莲一家的造林面积超过了1750亩。
山添绿,人增收。在她带领下,村里不仅发展起刺槐、杨树、松柏等用材林,还种了数千亩桃树、梨树、苹果树等经济林。山头绿了,果实缀满枝头,乡亲们钱包鼓了,日子更红火了。
2005年,被村民选为雷坪塔村民小组组长后,53岁的张莲莲多了一份使命感,立志带着乡亲们奔向更好的前程。她四处奔走,多方争取资金、联系项目,改变了雷坪塔村没电、没路、没桥的落后面貌。
“我没文化,只会带着大家种树。树长好了,环境美了,大家也摘了穷帽子,这比啥都强。”怀着这样朴素的愿望,张莲莲的逐绿之路,一走就是四十多年。期间,她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等荣誉。
两代劳模:将优良家风代代相传
“幸福的家庭是奋斗出来的”“植树造林一定会过上好光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张莲莲家院墙上,这些标语格外醒目。
几十年来,受她潜移默化,张莲莲的儿孙都栽过树、造过林。
林地已具规模,张莲莲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又将目光投向了林下经济。2015年,张莲莲与长子一家创办了生态农场,发展林下养鸡。“农场90%用工都是本村和周边农民,尽所能为乡亲提供就业岗位。”大儿媳李红卫说。树林里的嫩芽、苜蓿、虫子、草籽,成了雏鸡最好的逐食场地。很快,他们的“莲花鸡”也打出了品牌。
“婆婆经常跟我们说,只要用心做每一件事,就一定能做成。”优良家风代代相传,李红卫将张莲莲视作榜样,2021年捧回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荣誉。当她把奖章带回家,拿到张莲莲面前时,所有的辛苦都化成欣慰和喜悦。一家两代劳模接续奋斗、守护千亩林海,成为当地一段佳话。
如今,已过古稀之年的张莲莲,每天依然上山,查看长势、修剪枝干、见缝插绿。在她精心呵护下,一株株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一圈圈年轮刻下她奋斗的印记。
“我要守好这片绿,留下青山给子孙。”轻抚树干粗糙的纹理,张莲莲仰起头,眯着眼睛望向夕阳下的树梢,阳光透过层层枝干,照在她铜色的脸庞上。
本报全媒体记者 宁黛艳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