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初中文化,种过庄稼、做过裁缝、卖过凉皮,在本该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她却拿起了画笔,像学生一样刻苦练习,她笔下的窑洞、牡丹别具一格,多幅作品被人点赞、收藏,她就是延安圣地书画院副院长张梅。
“我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的画会被人喜欢,也希望能带动身边更多人学习艺术,营造良好的家庭艺术氛围。”张梅说。
种过地当过裁缝卖过凉皮
为纪念丈夫学起书画
提到以前的生活,现年56岁的张梅坦言太苦了。张梅是榆林市子洲县槐树岔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初中毕业后嫁到当地一个小山沟,和丈夫开始了十余年的务农生活,也做过裁缝。大约25年前,张梅从榆林来到延安城区,在白坪摆摊卖凉皮,但因收益不尽如人意,便到靖边县做凉皮生意,一坚持就是20多年。
“那时候生活太苦了,走街串巷叫卖凉皮,每天起早贪黑,很辛苦。”11月8日,张梅告诉华商报记者,儿女们长大成家后,日子也好起来,“他们就劝我不要再做生意了,说我到了该享福的年纪就回家好好享福。”
2012年4月,相濡以沫的丈夫患重病不治离世,这让张梅一时难以适应,情绪低落难过,好几个月待在家里不出门。“当年9月,我临时起意,打电话让儿子给我买些书画工具材料,画笔纸张回来的当天,我就画了三幅画:画面呈现的内容有回家的路,有和丈夫住过的窑洞,还有记忆中的压糕。这些是为了纪念丈夫,也为了纪念曾经走过的岁月。”
家人鼓励是她的底气
到延安专心学书画
看到张梅画的作品,家人直夸画得好,儿女们的全力支持成了张梅学画的底气。“我从小喜欢画画,但经济条件不允许。如今,孩子们都很支持我的爱好,并打听到延安有老年大学,专门给我租了房子报了名。”
刚来老年大学上课,全班45个同学,张梅是画得最差的,但她暗暗下决心要超过大家。每天,她像一名学生一样正常上下课,课后还要加强练习,常常练习到深夜。“到了第二年7月,我的书画就成了全班第一,还荣获过全省三等奖。”2014年,张梅被聘为圣地书画院副院长,曾在宝塔区青少年培训中心教绘画,目前免费带16名学员学书画。
“我们家现在可以说是书画世家,儿子、女婿、孙子都爱好书画,每天家庭群里谈论最多的就是与书画有关的东西,大家族中也有多名专业美院毕业的大学生。”
“我常说人小时候的幸福是父母给的,成年后的幸福是自己给的,老年的幸福是儿女给的。我有6个孙子,但是儿女们却没有让我在家照顾孙子,而是一致鼓励支持我专心于书画创作。”儿女们都在老家或外地,这已经是张梅只身在延安学习创作书画的第9年,浓厚的兴趣是她坚持下来的动力。
今年国庆节前夕,张梅受邀去给宝塔高级中学的学生们授课。“我是9月28日接到的邀请,两天画了50多张牡丹,作为礼物送给班里的每一个孩子。”之所以熬夜创作赠送学生,张梅说希望能引导孩子们爱上书画、爱上艺术。
张梅还在居住的红化一带创立了红化文艺小院,义务教小区的老年人书法和绘画,并不定时组织文艺活动,丰富了老人们的文化生活。
专注于窑洞和牡丹
艺术作品能得到认可很幸福
“我们当时支持妈妈学书画,是想让她尽快从父亲离世的阴影中走出来,心情好一些,没想到她竟然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全家人都很惊喜。”张梅的女儿马艳告诉记者,母亲年轻时种地、卖凉皮受了很多苦,作为儿女很心疼,现在生活好了,他们想让母亲享受幸福的生活。
“妈妈学画后也影响了我们一大家子,家族群里以前总是讨论些家长里短的事儿,现在经常讨论书画艺术话题,侄子侄女都成了书法绘画爱好者。”马艳说。
“人最幸福的时候,往往就能联想到最苦的时候。”张梅笔下展现更多的是窑洞和牡丹,她说:“我生在窑洞、长在窑洞、结婚在窑洞,现在回老家居住的还是窑洞。所以,我对陕北窑洞有着特殊的感情。”每每要创作,张梅都要带着相机去实地探访采风,时间充裕就在现场作画,来不及就拍好照片回来创作。
对于张梅来说,创作书画的日子过得很快也很充实。目前,她在南桥社区义务教书画,逢年过节还会组织义写春联、送祝福等活动。“学习书画,让我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得到了很多人的鼓励与肯定,让我的老年生活丰富多彩。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身边更多的人学习书画艺术,从而影响到更多的家庭艺术氛围。”张梅说。
华商报记者 贺秋平 文/图
责任编辑:胡睿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