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西安经济发展跃上新台阶。全年GDP增长4.4%,增速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一。经济总量接近1.15万亿元,在全国城市排名晋升到第22位。
2023年,面对经济复苏的新机遇,西安锚定万亿GDP城市增长第一方阵,提出了更高目标——今年GDP目标增长7%,这个目标超过了深圳、杭州、成都、武汉等城市,领跑万亿GDP城市。要达成这个目标,西安靠什么?
西安今年GDP目标增长7%
领跑万亿GDP城市
三年疫情,元气大伤,2023年将是中国经济恢复和重启的一年。
面对新的发展机遇,西安制定了更高发展目标。
今年西安市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西安地区生产总值预期增长7%左右。
2022年全国24个GDP万亿城市,目前已全部公布了2023年经济增长目标,大多数集中在4%-6.5%的区间。例如,成都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杭州预期增长5%以上,深圳增长约6%,武汉增长6.5%以上。而提出7%增长目标的GDP万亿城市有西安、郑州、长沙。也就是说,西安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锚定了万亿GDP城市第一方阵。
西安提出这一目标的底气是什么?
一方面在于近几年西安经济稳步增长夯实的基础。2020年西安首次进入“GDP万亿俱乐部”;2022年经济增长4.4%,增速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一。经济总量接近1.15万亿元,超过东莞、南通,在全国城市排名晋升到第22位。
另一方面在于工业经济催生的新引擎。以2022年为例,西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5%,高于全国5.4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二。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9%,增速位居副省级城市第一。具体到一些“拳头”产业,2022年西安生产的闪存芯片、单晶组件市场占有率全球排名第一,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00万辆,位居全国第一。
稳投资、强工业、促消费将成为西安发展主线
在经济层面,一般会从投资、消费和外贸这“三驾马车”寻找发展突破口。
全国万亿GDP城市里,2022年有3个城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两位数,分别是:武汉、西安和宁波。具体到西安,工业投资,即第二产业投资作用显著。分产业看,2022年西安第一产业投资比上年下降20.5%,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6.0%,第三产业投资增长7.8%。
而在2023年,工业发展将继续为西安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今年,西安提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全市工业总产值力争突破万亿元大关,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航空航天、食品和生物医药等六大支柱产业规模超过8500亿元,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总收入力争达到3800亿元。
为此,西安还将建立总规模不低于1000亿元的重点产业链基金集群。
在中国西部制造业发展研究所所长曾昭宁看来,西安工业投资力度有望进一步加强。整体而言,西安工业的优势是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因此要抓好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从而带动全市工业整体大发展。
相较而言,受疫情冲击较大的第三产业迎来修复契机。
以消费为例,2022年西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42亿,比上年下降5.2%,多年罕见。
今年春节假期,“七亿人来西安过年”的说法,反映出西安文旅消费强势反弹。2023年,西安提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毫无疑问,消费将是市场复苏的最直接反馈。
当然,对于西安来说,今年GDP要增长7%,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压舱石,显然大投资、大工业是首位,比如今年全年,西安共谋划市级重点在建项目698个,年计划投资5084亿元。按项目类别来看,产业项目478个,年计划投资2386亿元;重大基础设施项目73个,年计划投资988亿元;社会民生项目147个,年计划投资1710亿元。投资和工业从而成为确保“GDP万亿俱乐部”城市的基石。
市场主体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近年来,西安公司数量不断创新高,市场主体规模持续扩充。截至2022年,西安市场主体总量已接近290万户。而这些新增的“小老板”们,与大工业和大消费互相赋能,将成为推动今年经济增长的超级动能。
去年西安新增市场主体43.8万户
副省级城市第三
即使经历疫情冲击,西安新设市场主体仍表现活跃。
据西安市市场监管局数据显示,2022年西安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437983户,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增量排名第三,仅次于成都、深圳。截至2022年12月25日,西安累计在册各类市场主体2896858户,在副省级城市排名第四,仅次于深圳、成都、广州。
市场主体是指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包括各类企业、农民合作社和个体工商户等。对比全市1316.3万常住人口(截至2021年末),相当于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约220户。也就是说,西安一千三百多万常住人口里,平均约每4个人就有1位可能是“老板”。
对比各副省级城市市场主体“密度”,即每千人拥有的市场主体数量。按2021年常住人口计,15个副省级城市里,西安每千人拥有的市场主体数量,仅次于深圳。
西安接近290万户市场主体,其中超过70%是在近六年新增的。2016年末,西安各类市场主体总量746703户。最近六年里,西安市场主体总量增加了210多万户。
究其原因,商事制度改革、“放管服”推进下,西安这些年工商注册门槛大幅降低。“十多年前,光是公司名称预核准就要准备十多个名称备查重,来回要跑很多趟递资料。”一家管理咨询公司负责人表示,如今办营业执照很简单,只要在线提交办理就行了。
城市规模及人口扩充、产业结构变化、招商引资推动,也让不少人嗅到商机自主创业。此外,因业务和税务需求,一位法定代表人开多家公司周转亦非难事。
全西安近九成市场主体来自第三产业
西安在2022年实现GDP约1.15万亿元,其中超过60%来自第三产业。
全市市场主体产业分布,亦与经济结构相吻合。截至2022年12月25日,西安累计在册各类市场主体中,第三产业占总量的88.8%。同时,2022年新登记市场主体中,第三产业居主导地位,占新增总量的86.31%。具体而言,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租赁和商业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最多,成为西安新增市场主体的主力。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谈民宪表示,第三产业市场主体规模扩充,有利于稳定经济增长、吸纳人员创业就业。值得注意的是,科研和技术服务业等新兴生产类服务业市场主体比重提升,则反映出西安产业发展方式转型趋势。
就区域而言,市场主体是配置资源的核心因素,与投资活跃度、营商环境密切相关。
目前,西安各区域中,市场主体总量最多的五个是:西咸新区、雁塔区、未央区、碑林区和高新区。其中,西咸新区过去一年市场主体增量达33.27%,遥遥领先。
近几年,西咸新区一直是全市市场主体增加最快区域,反映出招商引资及创业创新成果。
市场主体最少区域是航空基地。当然,航空基地入区企业主要围绕航空制造产业链,产值规模突出。2022年,西安航空基地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8%,增速居全市开发区第二。
个体工商户数量庞大
民营企业存增长空间
在副省级城市里,西安市场主体数量居前,一定程度还与个体户数量庞大有关。截至2022年底,西安在册的个体工商户是2069886户,占市场主体总量的71.45%,这一占比在副省级城市排第三,仅低于长春、哈尔滨。而从个体工商户总量看,西安仅少于成都。
在我国,个体工商户是市场主体最主要组成部分,带动近3亿人就业。企查查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全国个体工商户数量逐年稳定增长。其中,西安、重庆增长突出,连续4年位居全国个体工商户新增量城市前十。个体户注册量快速增加既展现地区经济活力,也体现出地方促进个体户发展举措的高效。
一位财税人士介绍,个体户是工商业经济的小微体现。个体户发展得好,就有机会成长为企业,后者如果收缩即回归个体户。但相比企业,个体户的劣势是抗风险能力不足。
过去一年,西安新登记个体户282322户,注销217392户,新登记与注销比率为1.3。同时,新登记与注销企业比率为3.2,说明企业抗风险能力强,退出比率更低。
西安虽拥有数量庞大的个体工商户,但私营企业规模存在短板。例如,西安私营企业占全市市场主体26.16%,在15个副省级城市排第13位,仅高于哈尔滨、长春。
为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去年陕西出台《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型企业若干措施》,支持鼓励有条件、有意愿的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这或将成为提振民企的一条路径。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西安新登记私营企业增速排名副省级城市第二。也正是这些千千万万个“小老板”,润滑着西安大工业、大投资、大消费、大出口的千千万万个神经末梢,让西安的经济更加富有活力和韧性。 华商报记者 李程
责任编辑:胡睿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