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在北京揭晓。经过与全国20个入围项目现场演示、同台角逐、评委会评议和票选,我省的西安少陵原十六国大墓成功入选。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是年度考古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向业界及公众汇报最新研究成果、普及考古知识的重要平台。”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表示,活动举办30多年来,就是考古工作不断走入社会公众视野的30年,也是考古事业融入社会文化发展的30年。评选活动采取的一切形式,其目的都是为了让公众更深切感触考古的重大社会政治意义,参与和分享考古学对构建民族历史、增强文化自信的独特贡献。
焦村M25大墓墓室(资料图片)
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
少陵原是西安市东南方向的一块黄土沉积台地,处于浐河以西、潏河以东。2019年至2020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少陵原区域配合基本建设,考古发掘了三座十六国时期高等级墓葬,编号为焦村M25、M26、中兆村M100,出土共计278件随葬器物以及土雕建筑、壁画。该墓的发现为研究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提供了新的、极具价值的资料。
配合基本建设 发掘三座十六国时期大墓
据了解,这三座规格巨大、形制特殊、结构完整的十六国时期高等级墓葬,是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2019—2020年,在西安市南郊少陵原区域配合基本建设而发掘的。2019年发掘的焦村十六国大墓位于少陵原西北部,2020年发掘的中兆村十六国大墓位于少陵原中北部。
中兆村M100大墓出土的牛车内保存有植物遗存(资料图片)
2019年发掘的编号焦村M25、M26,为东西并列的两座十六国大墓,相距32米。其中,焦村M25的形制为长斜坡墓道土洞墓。前、中、后室四壁皆绘有壁画,大多已脱落,保存状况较差。残块内容可见仪仗图、题记、人物。在墓道上方,由南向北排列土雕建筑三处,第一土雕建筑位于第一过洞上方,呈单体房屋状,屋顶无存,表面涂彩绘,底部台廊绘有装饰。第二土雕建筑位于第二过洞上方,其样式、高度、大小与第一土雕建筑基本一致。第三土雕建筑位于墓道最北端,仅存建筑南侧部分。墓室被盗扰,出土器物有陶罐、陶井、陶灶、陶仓、方形釉陶扁壶、九盘连枝灯、武士俑、合欢帽俑、十字髻俑、陶马等共计68件。
焦村M26位于M25西侧32米处,南北向。该墓的墓葬形制为斜坡墓道土洞墓,由墓道、甬道、前室、东侧室、后室组成。墓葬盗扰严重,仅出土器物12件,有骑马俑、九盘连枝灯、陶罐、帐钩等。
鼓吹仪仗俑(资料图片)
反映中华文明由多元到一体的历史演变
2020年发掘的中兆村M100大墓,坐北向南,由墓道、两个过洞、两个天井、四个壁龛、甬道、前室、东侧室、后室组成。总平<>面呈甲字形。总长80.74米,深11.86米。墓室由前室、东侧室、后室组成。前室土洞结构,平<>面呈近方形,顶部及四壁上端已垮塌。墓室前室西侧,与东侧室对称位置做半开假门,残存下半部分。后室东西两侧放置南北向棺床两具。
“和焦村M25一样,中兆村M100大墓墓道上方也排列土雕建筑三处,体量由南至北逐渐变大、变宽,高度逐渐升高。”据考古专家介绍,第一土雕建筑呈三层楼阁状,由上至下呈阶梯状排布,中间红色板门紧闭。第二洞顶土雕建筑,呈单层房屋状,面阔三间,正脊东西向。第三土雕建筑,呈单层房屋状,顶部不存,仅见门框和左右两侧对称窗棂。本次发现的彩绘土雕建筑,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接近中国传统古代土木建筑原型的实例。
此次发现的壁画主要分布于第二天井下北壁、西壁、东壁底部。北壁封门上壁画内容为单体建筑;西壁壁画绘有屋檐、立柱;东壁壁画内容与西壁壁画相似。此外,除了第一天井下的两处壁龛保存完好,其余部分均被盗扰,共计出土文物198件。包括有陶罐、陶井、碓房、陶仓、牛车、虎子、陶鸡、陶狗、陶羊、武士俑、鼓吹仪仗俑、陶马等。其中陶仓、牛车中含有大量的可观察到的植物遗存。
“本次考古发现的三座墓葬,规模巨大、形制特殊、结构完整,又出土土雕建筑模型、巨幅壁画且皆为两室以上的大墓,应是十六国时期高等级墓葬,对研究十六国时期大型高等级墓葬的分布、结构等中国古代陵墓制度考古具有重大价值。”考古专家表示,三座墓葬尤其是焦村M25与中兆村M100,不论从整体形制、布局到随葬器物,既有显著的中原传统汉文化特点,又具有少数民族文化特色,该墓的发现为研究文化交流、民族融合提供了新的、极具价值的资料;体现出中原文化强大的辐射力及影响力,反映了中华文明由多元到一体的历史演变过程。
责任编辑:宁黛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