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旷达豪迈 家国情怀 ——《苏东坡新传》读后感
2024-12-30 16:16:49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字体:【

先介绍一下《苏东坡新传》这本书的作者李一冰。

李一冰祖籍安徽,原名李振华,一冰是其笔名。1912年出生于杭州,他随后几十年就以杭人自喻。1991年在美国去世。他出生于一个小商人家庭,由于战乱流离,到他出生的时候家境已经很困难,但他自幼就受到自聘私塾的严格古文教育,为他日后奠定了国学基础。十五岁开始接触现代教育,青年时毕业于浙江之江大学经济系,后留学日本明治大学经济系。1947年,他辗转到了台湾,在当时政府经济部下属的物资调节委员会做小职员。1951年卷入一场贪腐案,当时他只是做了一些记录、盖章之类的事情,被判刑八年。离奇的是,他并没有被捕也没坐牢,只是失去了工作,随后就隐居不出,以卖文为生。1967年,他因为一场冤狱,坐牢四年,晚年经常对子女说:我这辈子最大的错误,就是相信这个时代还有公道。1971年李一冰出狱后,开始写作《苏东坡新传》,历时八年,1979年全书写成。1980年他已是古稀之年,要去美国和子女一起生活,临行前夕,在友人的帮助下,台湾联经出版社才答应将此书出版。1983年《苏东坡新传》正式出版,作者署名李一冰,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在人生最后的十几年里,李一冰一直在美国新泽西州儿子家里生活,日常以研读古书为主。

我手头的这本书是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的,全书70万字,上下两册,此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学术性。作者不是作家,也不写情节故事,全书资料非常详实,涉及众多历史人物,用苏东坡的诗词文串联起诗人沉浮跌宕的人生历程,涉及北宋当时的各种社会图景:自然风物,人情社会,官场百态,民生艰险,以及饮食、寺庙、交友、书画、离别、生死等等。全书语言简洁有力,描摹生动,饱含感情,颇有古风韵味。余秋雨说:这本书是文字较为典雅的学术著作,大抵让苏轼以其诗文来自道生平,作者的归结甚有见地。李一冰在这本书里也完全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体验,他一生流离奔走,贫困坎坷,两次遭受牢狱之灾,但对古诗文的喜爱却终其一生。本书后面收录了他的儿子李雍2020年3月在美国纽约写的一篇文章《父亲与苏东坡新传》。他说,父亲是寂寞的,他没有助手,没有学生,也没有同事,自己一个人孜孜以求,钻研不息。父亲有一种神秘的感觉,就是他和苏东坡的命运如此相似。清朝刘鹗在《老残游记》序文中说,天下至情至性的文章都是一种哭泣,《离骚》是屈原的哭泣,《史记》是太史公的哭泣,《红楼梦》是曹雪芹的哭泣,如是,《苏东坡新传》就是父亲的哭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古代知识分子浓浓的家国情怀。苏东坡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的诗词文里浸透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准则,他以自己的天赋才情,用诗词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一边在官场清廉勤政,为民请命。著名学者叶嘉莹说,中国古代有两位诗人身上有仙气,一个是李白,一个就是苏轼,但李白是仙而后人,苏轼是人而后仙,李白身上仙气更重,他的思想一直在天际漂流,不食人间烟火,苏轼更具人间烟气,更亲切真实,就像我们周围熟悉的人,他的仙气更多的是失意后在佛道间寻求解脱。

其实,苏轼留给后世的除了大量诗词文,就是他的旷达豪迈的人生态度。身在官场几十年,他屡次遭贬,被新党排挤打压,但他始终不消极沉沦,一蓑烟雨任平生。特别是他遭遇乌台诗案之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此期间,他写了《念奴娇》《赤壁赋》《水调歌头》等名篇,为我们留下了名垂千古的杰作,也抒发了自己旷达豪迈的情怀。64岁时,他在海南遇赦,北归途中经过润州(今江苏镇江),在金山寺看到好友李公麟给自己的画像,于是口占最后一首六言诗《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首诗可以说是诗人一生的总结,他没有说自己为官时风华正茂的杭州、密州,却难以忘怀被贬官后的三个地方,是自嘲更是一把辛酸泪!写完这首诗两个月后,苏轼离世,葬于河南汝州。

阅读《苏东坡新传》,我们还可以领略北宋社会的各种风貌,学习到很多历史知识,因为李一冰是位治学严谨的学者,书中所有的记载都有出处,所有的人物都有记载,可信性很强。总体看来,《苏东坡新传》是一本难得的好书,既有对传主坎坷多舛人生际遇的喟叹,更有作者浸润其中的浓郁情怀,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其中的深意。(朱碧波)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