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是我熟悉的咸阳老街,老街的情怀是咸阳老街的情怀。咸阳老街两旁国槐的叶子绿了、黄了,又落了。年复一年,周而复始。
一年又一年,反反复复,黑色粗糙的国槐树干长粗了,比羊肉泡馍馆里大老碗的碗口还要大。枝枝丫丫的树冠一年比一年大,一年比一年茂密,以至于日头从天空中洒落下来,斑驳的圆点越来越稀少了。高高大大、茂茂密密的树冠已经可以遮风挡雨、遮阳成荫了,成了老街又一道风景线。
38年前,我分配到咸阳工作,记得是8月3日。第一次踏上咸阳老街,单位坐落在咸阳老街——中山街94号大院,从此便与老街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年的老街真的很老,马路上、房屋上、街道上,无处不散发着古老的韵味。青砖青瓦有之,雕梁画栋有之,沿街门店铁红色古朴的一块一块组装起来的木搭板门随处可见,将老街的古朴、沧桑、质感映入眼帘,勾起人们的怀旧之情。那时候,老街上栽种的还是法国梧桐树,树干粗壮低矮,树冠肥硕高大,树叶宽阔有致。
梧桐树易生长,适应能力强,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更赋予“家有梧桐树,不愁没凤凰”的吉祥含义,赢得人们的青睐。春天,梧桐树嫩绿色细碎的叶片点燃了春天的生命;夏天,梧桐树墨绿宽大繁茂的叶片赋予了夏天的活力;秋天,梧桐树逐渐泛黄的叶片在秋风中,飘飘洒洒漫天飞舞,唱响了生命的赞歌;冬天,凋零了叶片的梧桐树略显孤单,但寒风中依旧挺拔着健美的腰杆,枝丫在寒风中摇曳,向春夏秋冬致敬,时不时地发出嘎吱、嘎吱的呼唤,预示着对春天的向往。
在老街里,我住了五年。不知不觉中,我将自己镶嵌在老街里,与老街,还有老街的草木、烟火成了伙伴。老街成了我心中无法割舍的记忆。
再次踏上咸阳老街,已经是15年之后的冬天。记得报到的那天是阴历十月初一,是“寒衣节”。天色昏暗低沉,口罩上都布满了细碎的水珠,雾霾浓重,街景自然是模糊的。由于着急报到,欣赏街景自然是不可能了。我知道,这一次来到老街,极有可能由此地退休。真是,来也老街,走亦老街。
在老街里学习、生活和工作,自然与老街分不开了。更何况15年前的老街情结依然在心中升腾,对老街的思念依然在心中缠绕,每天早晚都要从老街里穿行无数次,闲暇之余兴致勃勃地在老街里走一走、看一看,老街变了,变得有些现代了。原来的梧桐树变成了国槐,原来沿街门店的木搭门木搭窗消失了,原来的青砖青瓦找不到了。新的建筑物虽然镶嵌着古朴风格,但真正意义上老街的踪迹已不知不觉消失了,随处可见现代元素在老街里弥漫着。
我努力寻找老街的印迹,看见了文庙依旧保持着原有的模样,歇山式的建筑、楼台华亭在树阴和花卉的掩映下释放着古老韵味,这里的文化气息很浓郁,庙宇的氛围很庄重,建筑卯榫结构,雕梁画栋,庄严肃穆,让人起敬。踏进文庙,漫步在林荫大道,这里风景如画,江南小桥流水的景观映入眼帘,石马、石羊、石龟等雕塑、拴马桩随处可见,汉代兵马俑身披铠甲,严阵以待。古老的建筑与现代展示手法的交融,增添了文庙的沧桑厚重与静谧雅致。凤凰台依旧是原来的模样,青砖还是那样坚硬,任凭刀光剑影、风吹雨打,巍然不动。坐在凤凰台上,眺望着咸阳的模样,仪凤街、谷家巷、花店巷的古朴与繁华,增添了凤凰台的厚重。凝心闭目,气沉丹田,仿佛听见萧史悠扬的箫声,弄玉吹笙清脆的凤凰鸣声,箫声与凤凰的鸣叫在老街里飘散着、悠扬着、激荡着,与钟楼的钟鼓声交织着,激活了老街固有的灵气。新兴油坊坐落在东明街,“先有油坊店,后又咸阳县”,便可知油坊的历史跨度和知名度。尽管炒锅、压梁、铣板、锅台……压油的工具统统不见踪影,但油坊经历百年依旧散发着醉人的香气。
老街的历史是悠久的,老街的现在是古朴清香的,老街的未来是令人神往的。春天里,老街是温馨富有活力的;夏天里,老街是火热富有激情的;秋天里,老街是多彩富有清香的;冬天里,老街是静谧富有浪漫的。一年四季,老街的烟火浸润着咸阳,咸阳在老街的烟火里放歌。
清晨,我起了个大早,穿戴暖和,信步走出大院,老街变了一个模样:中山街落满了积雪,国槐的枝丫上时不时会掉下块块积雪,房前屋后、大街小巷银装素裹。看着老街上没有车辙和脚印破坏的雪路,和那屋、那树、那街、那路灯,还有悬挂在国槐上的红灯笼,组成了一幅精美绝伦的油画,这样的老街怎能不让人陶醉!
爱上咸阳老街,将自己镶嵌在这幅油画里。让思绪在老街里游走,让老街在思绪中绽放。(杜芳川)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