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府谷的黄河
2024-04-22 10:15:40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字体:【

□刘曹凯

我们顺着沿黄公路一路往北行驶,公路两侧一边是尖峭嶙峋的怪石,一边是浩浩荡荡的河水。车子停在沿黄公路0公里处,远远望见一只硕大的公鸡立在山头俯瞰着河水,这里就是“鸡鸣闻三省”的府谷墙头镇了。

陕西的版图是一个半跪着的秦俑,府谷位于最北端,是秦俑头上的方巾。府谷最北端的墙头是秦晋蒙交界之地,黄河由此入陕,长城与黄河两个民族文化和精神图腾交汇于此。墙头的墙所指就是长城,这里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交界地带,也是河套平原和黄土高原的分界线。府谷是黄河入陕第一县,是为“秦源”。《史记》记载:秦灭六国,自以为得水德之助也。黄河从河套平原入陕后自府谷流入晋陕大峡谷,两岸皆为崖石坚土,河水虽翻滚奔涌蔚为壮观,却鲜少泛滥祸及沿岸百姓,因此秦人觉得河水“有德”,“秦源德水”由此得名。

登高远望,黄河身形丰盈,萦绕于山谷之间,在晨曦当中闪耀着缕缕金光。河岸边红白相间的山石峻峭突兀、鳞次栉比,一层一层向外延展,犹如一朵吐蕊绽放的巨型花朵,与河水遥相呼应。这便是著名的丹霞地貌“莲花辿”,这里的丹霞地貌为砒砂岩,这种岩石是灰绿、棕黄、绛红、粉紫、灰白五色相间,当地人俗称此山为“五花肉”。康熙皇帝平定噶尔丹叛乱后途经此处,惊叹于眼前状若莲花的丹霞地貌,因此赐名“莲花辿”。莲花辿的字面意思即是徐徐绽放的莲花,想必在康熙眼中,山与水是融为一体的,否则没有黄河之水,莲花如何能绽放?

黄河流过莲花辿不远,河道折了九十度的大湾,就是“黄河入陕第一湾”——金龙湾。相传,赵匡胤年幼时就住在湾对岸的赵家山上,常与一位年纪相仿的少年在黄河边玩耍。河岸住着一位通晓阴阳五行之术的老者,识破与赵匡胤玩耍的少年是一条真龙,找到赵匡胤给了他一个红布包裹,要他在少年幻化为龙形后塞入龙嘴,便给他十两纹银。赵匡胤带着包裹回到家中,母亲打开包裹后发现装着的是一些骨殖,于是将赵家先人的骨殖也包裹起来并叮嘱他一定要先往龙嘴里扔自家包裹。赵匡胤记下了母亲的话,第二天到黄河边与少年玩耍时,那少年果然化为一条真龙,赵匡胤赶紧将母亲给的包裹扔进龙嘴,来不及扔第二个包裹,龙嘴就已合上,情急之中赵匡胤将老者的包裹挂在了龙的右角之上。得知赵匡胤的做法后老者付了纹银默然不语,之后离开了赵家山。原来老者是杨继业的父亲,因为杨家的包裹被挂在了龙角上,杨家后人便只能入朝为将保赵宋王朝,又因男为左女为右,杨家后世便阴盛阳衰多出女将。赵匡胤建宋后此地遭灾,他念及旧恩开仓赈民,称“府中有谷,饥民自取”,府谷由此得名。当然,这些都只是民间传说,不足为信。站在对面山上俯瞰,金龙湾是一幅阴阳两极分明的太极图,也许是与传说印证,太极图的阴极草木繁盛,阳极则山秃草稀。黄河流经此处,河谷开阔,水流平缓,“秦源德水”化身为一位温顺慈爱的母亲。

黄河是府谷的黄河,没有黄河就没有今天的府谷,黄河同样是沿岸九省共同的黄河,更是中国版图上不可或缺的元素。黄河是自然属性中的一条河流,它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于黄土高原而言,假若没有黄河,千沟万壑的山峦就只剩下支离破碎,是黄河如血脉般连接起了高原的一块块筋骨和肌肉,滋养和温润着这片大地。陕北那些曾在历史上繁盛一时的古埠、古镇和古城,无不是沿着黄河或者它的支流皇甫川、孤山川、窟野河、秃尾河、无定河、清涧河、延河、云岩河以及支流的支流榆溪河、芦河、大理河、红柳河、淮宁河、洛河、银河、秀延河而建。黄河是温顺柔弱的,千百年来奔流不息,人们世世代代喝着黄河水,吃着黄河水浇灌的小麦、小米、荞麦、土豆、苹果、红枣等,在河岸边开采煤、石油和天然气,又引来黄河水把黑煤疙瘩洗成白花花的银子。黄河也是坚硬倔强的,从河口到龙门,它刀砍斧劈般在黄土高原上硬生生冲撞出一条七百公里长的晋陕大峡谷,画出了太极湾乾坤湾,吐出了壶口瀑布。秦人的“其心也忠,其行有道,其人也勇”和“生蹭硬倔”无疑就是黄河赋予的精神写照,黄河早已不是自然层面上的一条河,它融进了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深入到了我们的血液和骨髓。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水浩荡向前裹挟泥沙涌入大海,千万年间在苍茫的天地间奔流不止,沿岸的人们也如河水般世世代代生生不息。我们的车子在寥廓的天空下缓缓驶离了沿黄公路,黄河的身影渐行渐远,河水与车子朝着两个不同的方向前行,我们都沿着各自生命的坐标不知疲倦地奔流而去。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