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走进槟榔谷
2013-04-08 02:14:22来源:
分享到:
  字体:【
文/张岩
    在海南五指山甘什岭自然保护区内,有一条蜿蜒数公里的谷地,因生长着数不清的槟榔树,故称槟榔谷。谷内生活着黎族和苗族的原住民,很早之前,他们脚穿草鞋,手持猎枪,吃生肉,喝生血,住茅草屋,原始的部落,神秘而令人向往。
    走进槟榔谷,仿佛忽然间来到一个梦境般的所在。村边溪流轻淌,水车慢转;村内椰风摇曳,茅舍掩映;鸟儿鸣叫,小鸭觅食,一切都显得那么悠闲。
    移步黎族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听黎家阿妹诉说这一件件文物背后的传奇,惊叹海南神秘的民族信仰;驻足船形、龟形屋顶的茅草屋、百年粮仓、隆闺、苗族吊脚楼前,这些正在消失且“原生态味”极浓的民居建筑,沧桑之中透出的悠远气息让人陶醉;坐在凉风习习的槟榔树下,向黎族阿婆、阿哥请教手工编织、纺染、土法酿酒等,这些濒临失传的传奇技艺,无不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海南本土民族文化所焕发的摄人心魄的魅力。
    在槟榔谷的许多角落,随处都可以看到一些七八十岁的纹面阿婆席地而坐,用原始的踞腰织机,飞梭穿线,织成各种五彩斑斓的花布、腰带和筒裙。
    黎族织锦因图案精美、色彩艳丽而享誉海内外。谷内的黎族传统文化博物馆里至今仍珍藏着世界级独一无二的艺术品——绝版明代特大麒麟双凤龙被。
    纹脸、纹身是黎族至今保存最古老的文化遗迹,被誉为“人体艺术的敦煌壁画”活化石。据导游介绍,槟榔谷景区有近20位文身黎族阿婆,最年轻的60多岁,年纪最大的有80多岁了,她们是黎族人信仰的代表,也是黎族文化的象征。这些受聘为景区的特殊“员工”,这些“最后的黎族文身女”,逐渐成为一张张独具特色的海南民俗旅游名片。
    如果说椰子代表海南,槟榔则代表黎家。哼着“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尝,谁先爬上我替谁先装”这首熟悉的情歌,目睹黎族小伙飞速攀爬槟榔树,为游客采摘下槟榔果的欢乐场景。着实让人感受和领略到黎族同胞深厚的情谊。
    行走在槟榔谷,随处可以听到“布隆”的问好声。“‘布隆’是黎族话,相当于汉语‘你好’的意思。”谷内热情好客的黎族人,见到游客都会竖起大拇指说一句“布隆”。
    从黎族村寨向北走数百米便到了苗寨,两地虽为近邻,民俗风情却截然不同。寨门前,身着大襟上衣,下穿百折短裙,扎绑腿,项上戴着粗大的银环的美丽姑娘们站列两行,呈夹道欢迎之势,见客人们来,唱着苗族歌谣的阿妹会用撞屁股、捏耳朵的方式以示迎接。
    来到苗寨,仿佛置身于远
    古的原始部落,祭神台上小伙子们正在比试“上刀山、下火海”,长廊里老阿婆在晾晒着蜡染画布,黝黑的姑娘们跳着热烈奔放的甩发舞。
    走出神秘的槟榔谷,眼前依然浮现着谷内那片原生态的生活百景。蓦然,一个声音在我的耳边响起——“对于文化来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槟榔谷不正是以民族文化作为景区的灵魂,以活态保护作为文化的传承,让民族文化和旅游市场进行真正对接,原汁原味地保护了民族文化,让民族文化的 DNA 得以发展和延续的么?
    走进槟榔谷,让心灵来一次返璞归真吧!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