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走通了的纺西街
2013-04-01 03:08:37来源:
分享到:
  字体:【
文/赵贵秋
    纺西街是西安灞桥区纺织城的一条街道。纺织城因了陕西纺织企业的集中之地而有名。
    我最早听到纺西街的名字是在故乡眉县。那时,父亲是纺织厂的一名工人。马路给了我一种幸福生活的暗示。纺西街自古就是一块风水宝地,东接白鹿原,西连浐水。1950年代的十年间,这条路上建成了五户棉纺织印染企业。此后,政府在这里置区设城。纺织城的起源大约于此时。
    对纺织城回溯的过程,是很难说清的。但纺西街贯通的年份,恰好是我在纺织城出生的年份,就有了深深的印记。许多年后,我在纺西街和谐小区购置了经适房,纺西街日日为我落座加冕,就觉得这是前定的缘分。
    重要的是在童年的经历里,纺织城给了我父亲一个“先进生产者”的荣誉,也使我产生了依靠,我比同龄人有了更多的安全感。我最初的向往,大约就缘于此。
    童年对纺织城的向往,也缘于父亲回到家里的隆重,随着父亲回家次数的增多,这些时日的到来,对我甚似过年的亲切。
    车间如万千蛙鸣。工人在布机旁值车时,打了照面,只见嘴动却听不见对方的声音,机声吞没了人声。于是,纺织工人就发明了手势语言,交流也如手中打的纱结一样简洁而牢靠。
    声音培育了我对生命最初的启示。我走在冬天飘雪时的子夜,工友们从纺二路、纺三路……几条东西走向的路口,越过纺西街进入工厂,工厂的大门恰如一个接口。大多数时候,女工们都有家人骑自行车护佑。叮铃铃……是时间的问候,咬破了静寂的寒夜,“子夜,自行车是一把梭,时空的经纬线中匆匆穿过……”一串句子倏然接过问候,投射在我的心壁上。“前轮,驮着理想,向朝阳驰骋,后轮,驮着现实,向黄昏告别。于是,时间老人起身,被串串铃声惊醒。创业人,要他打开2000年的殿门!”这首习作发表于1984年第一期《西安工人文艺》。这首诗写得很幼稚,有着年轻人的冲动和热情,但却是一挥而就的东西,情绪很完整,也很流畅。后来,我在纺西街反复逡巡,寻觅自行车对我发出的邀请,她是缪斯派来的使者。她们在纺西街更高阔的地方盘旋。有时离我很近,有时离我很远,似乎并不特别眷顾我。我不知道迎接她需要什么样的姿态,她不期而至又匆匆离去的身影使我始终看不清她的模样。于是我就不断在纺西街的路面上梭巡,寻找子夜如天籁般的自行车的铃声。
    纺西街作为一条必经的马路,是我工作之后的事情。它不同于商业街,商业街形成的人气更多的是物欲的声浪。纺西街像是工厂的厂内大道,只有墙连墙的五个厂门开在纺西街上,国家在这里建厂时,把纺西街分割成五段路,用了十年时间才走完。而自己,最初对这样的耗时却不大理解。多年以后我才明白了其中的苦衷和原因。
    纺西街是纺织城的坐标轴,以它为原点,才有了后来的纺正街、纺东街和鹿原街,使人有了更多的地利之便。西端是工业区,由西向东依次是娱乐设施、家居楼,地势西低东高,东端与白鹿原接壤,呈现出工业带动商业、娱乐业的时代特征。从人的角度来讲,这样的城市布局更适宜于人居。纺西街生出了城市最初的形态。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出构成城市的五大要素,分别是路、边缘、区、节点和标志。我才明白,没有纺西街,大致也不会有纺织城。
    纺西街是西安大工业时代的产物,纺织城的兴衰与国家发展形影相映,居住于此的百姓与纺织城息息相关——人与城就这样结成了一种共同的、解不开的宿命。西安世园会前,纺织城开始改造了。由5.3平方公里的旧城拓展为37平方公里的新城,尽管新城里随处可见带着旧有岁月的浓郁印记,但纺织业、商贸业、生态地产、文化创意和旅游业使置身其间的人,每时每刻都感受着这一变化,纺织城终于踏上了复兴之路!行走在纺西街上,我始终有一种与生自带的自豪。我们创造了纺西街,我们活跃了纺织城,缘何我们不能再创纺西街的繁荣和昌盛!
    虽然,纺西街目前变化不大,但它在骨子里仍然是纺织城的轴心。当夕阳收尽最后一抹余晖,华灯初上之时,从纺西街走出了一个步伐稳健的中年人,他不是我吗?他又为什么不是我?
    眉县是我的故乡,纺西街是我出发的地方。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