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行走在乌镇
2013-01-14 01:42:23来源:
分享到:
  字体:【
文/贺清华
    一走入乌镇,恍惚间,我仿佛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我的童年是在江南一个古镇上度过的,那里有和乌镇一样的街道老巷、粉墙黛瓦、枕水人家。看到乌镇民居里漆黑的八仙桌、灶台上冒着热气的锅盖,还有那些石板街、老店铺、石拱桥,甚至坐在门槛旁打瞌睡的花甲老人,我都觉得似曾相识,眼里有泪。这些都曾陪伴我度过那懵懂无知的童年呀!莫非江南的古镇都是如此相似?莫非乌镇的样子就是江南的样子?
    我开始在乌镇东栅爬满苍苔的石阶上行走,安静而淡然地让时光倒流。铺满青石板的小巷里走过年少的丰子恺和茅盾,欸乃一声的小船里坐着游学于此的谢灵运和洪升,那半开半掩的雕花木窗里,某个江南小家碧玉正探头梳妆或伫立窗口……一路走去,那些临街紧闭的店铺门扉一扇扇打开来,我看见了那些卖布的、酿酒的、种田的、打渔的、做官的乌镇居民,他们相互招呼着、忙碌着、生活着,一起走过那些漫长的岁月,共同绘制了这一幅千年不凋的山水墨画。
    行走在乌镇的青石板路上,看着小河对岸那高低错落的房舍,青色的瓦,白色的墙,褐色的窗棂和门扉,还有河边木制靠背椅上一对对打扮入时的小情人相互依偎而坐,浅笑低语,于是再也分不清哪是古代,哪是现代。只能一次次按动着手中的相机,把乌镇定格下来,把历史定格下来,定格下来的乌镇传递出一种幽远宁静之美。
    水边人家把衣服晾在屋外,花花绿绿真实而又亲切。岸边一面是拂动的杨柳,一面是傍河的民居,民居的倒影在水面上晃动着。青石板砌就的码头上有妇女在刷洗水桶。船夫撑着船,不时侧身让过树枝。临街的老房子大多空无一人,偶见几个老人倚门坐在小竹椅里,赤膊的老先生摇着大蒲扇,皮肤白净的老太太站在房门口往外看,他们仿佛习惯了一群群的游人从自家门口漫步而过的情景,他们中肯定有人见证过“林家铺子”的兴衰,他们从祖先那里继承下遥远而古老的淡定,耐得住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有桥,有水,有人家,乌镇好似整个江南水乡的缩影,充满了诗情画意。这就是活着的乌镇,这就是生活着的乌镇。
    街面上游客之多出乎意料,到处是举着小彩旗,招呼清点团员的导游。江南百床展、钱币展、民俗展、茅盾故居一个个挤进去,再挤出来,免不了一身臭汗。
    终于来到了修真观戏台。戏台上正在演出桐乡花鼓戏,一个打扮成古代模样的老婆婆用我们听不懂的当地话在唱着什么,一块小黑板上写着《王阿狗骗布》,这应该就是这场花鼓戏的戏名了。戏台下熙熙攘攘的游客在抢着看戏,抢着拍照。老婆婆在戏台上自顾自地唱着,她根本不理会台下的喧嚣,她一味沉浸在自己的角色里,尽情地演绎着喜怒悲哀的人间故事。
    坐在石阶上小憩时,阵阵微风拂过来,浮躁的心便沉了下来,纠结的情感便变得简单了。这时候,可以和历史做近距离的交谈,可以去触摸时间,可以大声地说一句“来过,便不曾离开”。这就是虽经历2000余年,却古镇风韵犹存的乌镇。
    行走在乌镇,看着小桥流水,体味着似水年华,浑然忘记了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只想感受此刻的梦里江南,宁静致远,如梦如幻……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