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情系漠西河
2013-01-07 02:53:27来源:
分享到:
  字体:【
文/朱耀儒
    漠西河是家乡西边漠西沟里的一条小河,家乡人不叫漠西河,而叫西河,也不知道村西的沟叫漠西沟,而叫西沟。漠西河这个名字是我上中学时在县民政局办公室的县级地图上发现的。听民政局的一位干部说,漠西河发源于县北50里外的五龙泉,由沿路各地泉水汇集而成了河。
    大概是因为河太小吧,省级地图上难觅漠西河的踪影。但当它一路绊绊磕磕跑到我们那里时,已经俨然是一条河了。河有七八尺宽,最深处一米左右,流量大约两个立方。但整个漠西沟因这条河而生机勃勃,意趣盎然。河两岸杨柳参天,花草葳蕤,蜂飞蝶舞,鸟翔虫鸣,一派原始生态的自然风光,其情其趣,令人惬意陶醉,让人流连忘返。
    漠西沟宽阔平坦,河两岸属于我们村的可耕地有一百多亩。河水滋润了两岸的土地,让我们这个处于渭北旱塬的小村得天独厚地歆享了水浇地的优越性。全村上百亩河滩地都能浇水,无论天再旱,河滩地照样年年丰收。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我们村上千口人没有得浮肿病的,没有外逃的,没有要饭的,每个人都能囫囵个温饱,很是让外村人眼热向往。不说周围别的大村,就连县城的许多姑娘都争相嫁到我们村。有人做过统计,县城三个大村那时候嫁到我们村的姑娘就占了我村新媳妇的一半,许多多年的光棍汉那时都成了家。常听外村人说,朱介村有上百亩水浇地,人家才不害怕遭年谨呢。言外之意是我们村的人从来是不会饿肚子的。庄稼人只看重土地,有了水浇地也只说到了土地,而把“水”只是附带地提一下。岂不知真正能够保证我们村人人都能温饱的是那令人魂牵梦绕、潺潺不绝的漠西河。
    因为玉米稳产高产,河滩地年年固定不变地种玉米。每年到了秋天,所有劳力下沟收获,老迈妇孺全体出动,河两岸、沟坡上,人流如潮,摩肩接踵,欢声笑语响彻满沟。此情此景,真正应合了“收获是农民的盛大节日”那句话,那种气氛比过年都热闹。人多力量大,不大功夫,河岸便堆满了小山一样黄灿灿的玉米棒。三根粗壮的木棍支架下吊起一杆大秤,一箩筐一箩筐地将玉米棒分成一个个小堆,并用纸条标上户名。各户在玉米堆上找见自己的名字后,便可以搬运了。那时候,下沟的路只有一条由许多“之”字组成的小路,根本不能行车,搬运玉米棒完全靠肩挑人扛,老人妇孺则背的背,抱的抱,蚂蚁搬泰山般地将玉米棒运回家。尽管每个负重的人都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但收获的喜悦完全掩盖了劳作的辛苦,人们在挥汗如雨的同时,依然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插科打诨不时相闻,更有人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吼起高亢豪迈的秦腔来。
    河滩的水浇地除了种粮食之外,还辟出一定的耕地种菜。每到春季,菜园就忙活起来了。先是小
    青菜、菠菜之类的软菜下种,接着便开始辣椒、西红柿、茄子等高株菜育苗。不等这些高株菜成苗,黄瓜、西葫芦等蔓生菜已经展叶开花。等将葱苗拥成一排一行的时候,多年生的韭菜就可以上市了。接着,青笋、莲花白、热萝卜也纷纷成熟。那时候种菜并不是为了调剂社员的生活,主要考虑的是经济收入。种菜人每天把菜担挑到镇上的蔬菜门市部,记下分量和单价,会计每月去门市部结账,便可得到一笔可观的收入。这收入便是生产队唯一的经济来源。当然,社员也可以去菜园买菜,但那只是在过节或招待客人的时候,平时则很少有人想到吃菜的奢侈,大部分人都是在家门口采挖些野菜凑合。到菜园买菜,那些黄瓜、西红柿之类可以尽管饕餮。刚刚采摘的黄瓜、西红柿的鲜嫩清香、甜润可口令人没齿不忘。生产队也不是从来不为社员着想,为了一个冬天的用菜,菜园会种下数量不菲的萝卜、白菜和红萝卜,秋天将这些菜分给各户。分菜也和分粮一样红火热闹。各户把这些菜贮藏起来,就不愁一冬的用菜了。
    漠西河小得上不了分省版图,真可谓微不足道。它没有大江大河的壮阔和气势,也没有名山秀水的美誉和魅力,但对故乡人来说却是功德无量,永不泯灭。它以涓涓清溪滋润着家乡的土地,默默地养育了家乡人,无私地惠泽了多少代,慷慨地主宰着上千人的命运,让家乡人享尽了大自然的恩惠。恨我智愚脑钝,不能尽述它的不朽勋绩。但我时刻记挂着小小的漠西河,怀念着漠西河。我将拨冗抽暇,去我心仪的河里濯足、净身、洗心、荡魂……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