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谈史飞翔的散文
2012-12-28 01:37:54来源:
分享到:
  字体:【
 一大约三四年前,在一次散文研讨会上,我见到了青年作家史飞翔。当时,互相初识,并没有晤谈。后来,我们两人之间,有了几次接触。我知道,他是写散文的,出版过几部散文集子。其中,两三本我粗略地读过。《历史的面孔》一书,受一家出版社的委托,我看得较细。我觉得,飞翔这几年来所写的散文,虽被一些论者称之为“文化散文”、“学者散文”什么的,但我从“五四”以来散文的发展史来看,还是将其视为“历史小品”为宜。因为,他的这些作品,尚不是已经成名的学者所写的散文,也不是着力于自己特定题材的文化内涵的深入开掘的。他的散文,特别是后边几本,内容大部分是有关中国古近代、现代文人生平、性情、著述、命运的思考;既非特定专业领域的学术研究,又非一般的写人与纪事的散文。其特征是:涉猎面很宽,篇幅短小,采取一事一议或集纳同类事迹进行议论的方式,娓娓道来,在平实的叙述和不经意的说理中,蕴蓄着淡淡的文采。不用说,他的散文与纯文学散文创作不同,是靠近学问之途的。五四以来,有高士其、贾连璋等名家的“科学小品” ,也有不少史学名家写的历史小 品。看来,飞翔所写的历史小品,几乎全部是关于历史人物的(很少有专谈历史事件的)。我称之为“历史小品”,并非轻视,须知要把它写好并非易事。学者何满子先生,史学家王春瑜先生,就写得一手好历史小品。
    二我读飞翔的几本散文集子,所得的印象是:作者知识广博,文字流利,逻辑清晰,善于把自己想传达给读者的意思详实明快地表达出来。抓住一个题目,能够从容道来,旁征博引,从中引出学理或人生哲理。他下笔快,可以说是一个文章快手。这主要得力于他的阅读面宽,知识积累比较丰厚,肯于思考问题,而其文字功力较强。近几年来,他在全国各地报刊上所发表文章篇数之多,可以说是惊人的。这就见出,他作为一位农村出身的青年作家的异常勤奋与刻苦。他的写作,是应和着时代的节拍的,是适合青年读者的需要的。我当过报纸编辑,深知报纸特别看重短小精悍的文章。在这方面,飞翔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已经取得了很是不错的成绩。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学问与生命》,凡21万字,100篇,厘为《生命的学问》《学人的风骨》《大师的风度》《读书的智慧》《隐士的哲学》《人生的况味》6个专栏。细想一下,此种划分,本身就是对于作者先前同类题材写作的一个规整与提升,有效地避免了散乱的弊病。由于各部分有了一个中心,写成便于读者翻检,而写时又能使作者在某一向度上集中地思考问题,深化认识。不难看出,《学问与生命》这部集子里的文章,围绕着“学问与生命”这一主线,对历代文人各种不同精神面貌和遭遇进行了描绘和论析,具有一定的深度,能够给人以启迪。《文人的风骨》栏各篇,连类举出20余名学人,对其人品作了评述。虽说他的看法不一定都妥当,但总是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引发对“文人与风骨”这一主题的思考。以正面的事迹为主,也有负面的剪影,在给读者以经验的同时也给读者以教训。正是在同一主题的连续阅读之中,读者会自然产生出一种历史的感兴与幽思,进而深思对象的真谛。飞翔的行文,是简洁的;既不故作高深,又不堆砌辞藻。难得的是他能在平淡的叙述中,融入一种情味理趣,用以吸引你,感染你。
    三我为飞翔在散文创作上取得的新收获而喜悦;同时,也对他的下一步发展抱有殷切的希望。路得靠作家自己来走,别人的意见仅有参考的作用。李星先生、刘梦溪先生的面命耳提,我想对于飞翔的参考价值是很大的。事实上,飞翔也在自觉地向学术研究的方向迈进。前几年,他对终南山隐士,就下功夫钻研过,写了不少文章,见出一定的深度。此书里就有《隐士的哲学》这样一个专栏,读者可以参看。那是一种新的探索,是对于当下社会人文生态的别样研究。观点可以讨论,作者的“问题意识”值得大力肯定。飞翔曾数次与我交谈他的发展路向问题,我学殖浅薄,的确于此乏良策可陈。当然,也不是一点想法也没有。就我带研究生的经验而言,飞翔要在做学问上有所发展,恐怕就得在以前的基础之上,逐步缩小自己的写作范围,选定一个适合于自己既有特长与治学兴趣的专业领域(他已有了隐士研究的基地);进而,把以往的“急就章”写作,转化为比较规范化的学术论文、学术论著的写作。就历史研究而言,可以进行断代史研究,也可以在诸如思想史、风俗史、地方志、人物传记、大家研究等方面着力。比如,研究胡适、王国维、钱穆、钱锺书等学术大家,就得潜下心来,花费较长时段的功夫。但如此的话,一位作家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也就不知不觉地变成学者了。多年前,文学界曾有一种强大的呼声:“作家学者化”。殊不知,要真正实行起来,那问题很多,也很复杂。细细想一下,那会无形中把“作家”变为“学者”的。大师孙犁就曾对上述说法提出过异议。其原因,就在于,作家与学者的思维方式,在根本上是不同的。一位作家的文化素养再高,只要他还没有形成自己特定的研究领域,拿出代表性的论著,恐怕很难说他是一位学者(杂家是一种特殊的学者,另当别论)。至于五四以来,鲁迅、郭沫若、朱自清、闻一多等名人,身兼作家与学者,我看那是可遇不可求的,自然生成的。他们既有所谓的纯文学创作,又有经典性的学术著作,其内在原因是主体兼胜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人为地进行所谓培养,作出呼吁,那只是一厢情愿而已。依我看,飞翔的思维方式,这几年来,似乎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倾向于逻辑思维、有所积淀,形成一种不轻的张力了。
    (作者系陕西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阎庆生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