鬲对汉字发展的贡献文字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文字是广大劳动人民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才慢慢地丰富和发展起来的。鬲在实践中对文字发展产生了积极的贡献。
一、鬲是文字发展演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远古创造的文字,其所以能流传至今,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先民们往往将要记住的事或说明的问题,一般都以铭文的形式刻划在各种材质的鬲及异体鼎、甗、釜、锅上,这些器物有些仍沉睡在地下,而有些则在流传过程中不断演化、完善、提高,绵绵不绝,对文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夏朝时,我国已经有了青铜器,到商周时,青铜器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人们在鬲、鼎和钟上都刻有文字,这些文字叫作铭文,也称为金文或钟鼎文。铭文是我国文字发展的重要阶段,铭文比甲骨文规范,而且字体雄健,铭文涉及到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有赏赐、祭典、宴飨、俘获、盟誓和诉讼等。由此看来,在汉字产生的初期,鬲一直都是汉字的一个重要载体,鬲见证和促进了汉字的发展变化。
二、“鬲”字是许多汉字的母体
首先,从汉字音律学的角度上来看,许多汉字的读音演变反映了“鬲”字曾是许多汉字的母体。在古代,从“瓦”、从“缶”的字,往往都与“鬲”相通,而且有许多字都是从“鬲”字演变而来的,尽管这些字如今已经很少使用,但它们对汉字发展的贡献却是不容置疑的。
例如,“釜”就是由“鬲”演化而来的器物,并且都是炊具,在功能使用上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又如“锅”字与“鬲”字应是“同门同族”,而且“鬲”还是“锅”的祖先呢。
其次,从汉字造字原理上讲,许多汉字是由“鬲”字与其他字或偏旁组合而成,它也反映了“鬲”字是许多汉字的母体。
“鬲”字作为独立的字根,它与其他字根可以合成一个新的汉字,按汉字“六书”的原则去组合,形成了许多新的汉字。“鬲”作为字根或偏旁参与创造汉字,用它创造出的许多汉字已为汉字“大家庭”所收纳,成为其中一员,至今仍被人们所使用。这不仅丰富了汉字的字库,而且方便了人们的语言表达和思想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讲,“鬲”字作为了许多汉字的母体应是当之无愧的。
鬲对铸造艺术的贡献早期的鬲是陶制的,在新石器时代,鬲、釜、鼎的大量应用使得以制陶技术为主的手工业成为独立的行业。鬲从最初的粗糙的工艺、简陋的花纹和三个袋状(或女性乳房形状)的足,发展到精细的工艺、多种多样的花纹和只具有支撑功能的细足,甚至出现四足的鬲,这些变化大大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在父系氏族时期,人类开始冶炼红铜,红铜的出现突破了我国原始社会长期的制石工艺,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为我国后来灿烂的青铜文化奠定了基础。红铜和青铜出现以后,很快就被大量应用于鬲、釜、鼎、钟、簋、觚、壶、盘、盂等食器、酒器、水器、乐器的铸造方面。鬲、釜、鼎、钟等大型铜器的制造过程很复杂,一般的铜器要经过配料、冶炼、制模、刻范、浇铸和修整等一系列工序,大型铜器还要有分铸部件、合铸成体等工序,而且,铜器的上面还有各种花纹和文字等,这就对铸造技术和艺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一、商代鬲的铸造艺术在远古时代,先民的铸造艺术还比较落后,所以最初的鬲只是一些具有笨重的乳状三足的鬲或简单纹饰的鬲。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商代四足鬲,就是商周青铜器上最为流行的饕餮纹。无论其口沿部位刚劲的折线,还是其腹部粗眉高鼻的饕餮和四条雄健的蹄足,我们都能从中体会出一股雄性的刚毅之气。这种大气的作派和古朴的作风所体现的神秘气息,正是商周青铜器的魅力所在。
二、商代晚期西周前期鬲的铸造艺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铸造工艺也有了长足的发挥,到商代晚期西周前期,人们制造出的鬲也更加精细。
三、西周后期和春秋时期鬲的铸造艺术
到了西周后期至春秋时期,铸造工艺已日臻完善,这时出土的鬲不仅更加精巧,而且出现了精致的造型和装饰。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个西周刖人鬲,鬲座为方屋形,正面开门,余三侧留窗,在前门铸有一个受刖刑的奴隶,此人圆目大口,裸体,身侧和门连铸,右手见于腹前,右臂回环处恰作门闩插孔,左腿自膝下刖去,左手扶杖而立。刖人鬲的发现说明当时在铸造铜器时已经有了造型和艺术风格的巨大变化,铸造工艺在技术进步的同时已经开始追求不同的艺术效果。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鬲的铸造技术是随着人类生活需求的改变在不断提高,可以说鬲制造工艺的提高,大大促进了铸造艺术的发展,鬲对古代铸造艺术的贡献是巨大的。
鬲对礼仪文化的贡献一、礼起之于祀神丧葬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最初的随葬物品均为死者生前用过的武器、工具、生活用品以及简陋的装饰品,以寄托人们对死者的淳朴祝愿。
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鬲成为人们的主要生活用品,鬲也就自然成为墓葬时的主要随葬品。由于鬲的大小、品质、花纹等都各不相同,使用不同的鬲能够显示出人们不同的财富和社会地位,所以,随葬的鬲与墓葬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到商代这段时期,今天的陕西属于文化比较先进的地区,陕西境内的陶鬲文化比较发达,人们不仅在生活当中大量使用陶鬲,而且在墓葬中也大量应用了陶鬲。近一个世纪以来,在陕西境内的宝鸡市斗鸡台、凤翔西村、扶风北吕村、扶风壹家堡、武功郑家坡、武功黄家河、岐山贺家村、西安丰镐等地都发现了早期的墓地,从这些墓地当中,都可以看到鬲对当时的墓葬文化的重要性。
关于祭祀和殉葬用的鬲,又分为许多种类,主要分为明器和祭器,而在明器陶鬲中又有仿日用陶鬲和仿铜陶鬲之别。由于墓葬和礼仪活动的级别的高低不同,仿制品的制作也有精有粗。
二、鬲是宗庙中重要的礼器之一
我国商、周时代的鬲和鼎等青铜器具,不单是盛物用的容器,同时也是宗庙中的礼器。青铜器的数量可以表示出身份地位的高低,青铜器形制的大小也可以显示出权力的等级。在进行丧葬时,丧葬的仪式上要用鼎和鬲,下葬时随葬品也要用鼎和鬲,而且在鼎和鬲的内部铸有族徽或祖先的名字。在将先祖埋葬以后,后世的人们祭奠先祖时,鼎和鬲也是主要的神器,成为古时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一种专用的随葬品——明器就产生了。在新石器时代初期,明器主要是以鬲为主的陶器,青铜器出现以后,铜制的鬲和鼎又成为主要的明器,再到后来,明器的主角又变为金银制品和玉器等。因此,可以说,鬲是最初的最主要的明器,它也开启了明器的先河。
古时,人们对墓葬有着一套规定和习惯,这个规定和习惯包括墓的方位、形状、随葬品的种类和组合、死者的姿势等等。在战国以前的各期秦人墓中,都可以发现鬲作为随葬品,我们可以从秦人墓中的墓葬制度来窥探古时的丧葬文化特征。秦人葬俗葬仪文化有五个明显特征:屈肢葬;西向墓;早期以长条形竖穴土扩墓为主,战国中期以后发展为竖穴洞室墓;盛行人牲殉;以铲形袋足鬲、茧形壶、蒜头壶等为代表的器物随葬。
(本文选摘自《鬲与鬲文化》)
鬲向前鬲江慧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