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难忘月亮泉
2011-10-10 02:07:42来源:
分享到:
  字体:【
 文/梁云龙
    小时候,家里人口多,吃的住的都很紧张,我就被临时寄放在很远很远的外婆家。
    外婆家在黄土高原的半山区。此处沟壑纵横,且常年干旱少雨。全村人畜的用水,仅靠一口多年前老祖宗留下的水窖支撑着。若逢上旱年少雨,老窖收集不到足够的雨水,往往就早早干涸了。全村人就只好去离家15里以外的月亮泉去打水了。
    月亮泉位于外婆家东南的将军山下。泉有三眼,傍依将军山的西北脚而成,因其蓄水池的外形酷似一弯明月,那里人便亲切地称其为月亮泉。泉中四季蓄满清水且不溢不流。
    记得我九岁那年,天大旱,连续几个月没落一滴雨。山坡上的庄稼大多枯死了,村头老槐树下焚香求雨的小脚老太太来了一拨又一拨,可就是没盼来一场救命大雨。村东头老窖里存的那点雨水,也早被渴得快要发疯的人和牲畜舔干了。无奈的村人便收拾起扁担和水桶,还有可盛水的盆盆罐罐,不分男女,不分老幼,就踏上了漫漫艰辛的月亮泉打水之途。
    我也不例外,每天早晨四点,就在外婆的千呼万唤中起床,提上两个陈旧的瓦罐,加入到浩浩荡荡的打水队伍中去提水。
    打水的路不光远,而且很难走。一条细如羊肠子的小路,在高大的将军山的脚下绕来绕去,你稍不留神,就会罐打水漏,空手而归,免不了惹来家人的埋怨和训斥。尽管这样,但我还是很愿意去的。因为打水途中,能够听到外婆村的杨大爷讲故事。记得那时的杨大爷有70多岁了,银白的头发,霜染的胡须,一条半尺宽的粗布带子时常束在腰间。听村里的老人说,杨大爷年轻时厉害着哩,赶着生灵驮石炭,贩棉花,背瓷器,还和打劫的土匪开过火呢!他那时走州过县,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但他对村人和邻里很和气,从不发脾气。在打水路上,怕人寂寞,他就一边抽着旱烟,一边讲些稀奇古怪的故事。在杨大爷的故事中,打水人忘了打水的遥远和艰辛,把一桶桶一罐罐的生命之源从月亮泉装进了自家的缸里盆里。
    有一次,打水路上歇缓时,我对杨大爷说,村里要有一口泉眼该多好啊!杨大爷抽着烟,沉默了许久才说,很久以前,村里有一个法力很高的老法师,看到这里的人吃水很艰难,就想把月亮泉拉到村里,让全村的人都能吃喝上干净的泉水。有一年,麦子刚收完,老法师就说要拉泉了。全村的人听后既高兴又茫然,谁也不知这泉怎么个拉法。老法师却说:所有人都回家把自家的牛马驴骡拉到槽上,喂饱草料,随时待命。最后还特别叮嘱:拉泉时无论发生什么,所有人都待在家里,关好门窗,千万别出来。全村人听得一头雾水,但还是按照老法师的话去做了。吉时刚到,老法师摆起香案,仗剑执法,开始做法拉泉。霎时间,只见天空中电闪雷鸣,风起云涌,天地间灰暗一片,好似大雨将至。再看每户槽上的牛马驴骡,个个累得浑身淌汗,好似拉着千万斤重物,好不吃力!可是,不大功夫,突然风停雷止,云散雾消,一切慢慢恢复了平静。大家都急匆匆跑到法坛去看,只见老法师倒在法坛上,口吐鲜血不止。老法师很愧疚地对村民说:泉太远,我法力甚微,对不住父老乡亲......话没说完,就带着无限的遗憾西去了。第二天村里的人再去担水,发现月亮泉果然向村子的方向移近了好几里地。
    听到这里,我被老法师舍身为民的精神深深感动了。
    深秋的夜里,杨大爷无奈地抽着他的旱烟,烟斗里的星火忽明忽暗,好似天上的星斗一闪一闪。秋风又起,吹动了杨大爷的长髯白须,又好像要把杨大爷这凄美动听的故事吹得更远更远,让这凄美的故事,诉说一方缺水人对水的渴望和祈盼。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不觉我已离开那里三十多年了。也常想回去看看外婆、杨大爷,还有那些缺水的人,更想看看充满了神奇、充满了故事的月亮泉,但老是脱不开身,只能一次次地许愿却一次次地食言。
    几天前,外婆来电话说,年龄大了,身体也不好,很想见见我,我答应外婆尽快回去。当问到杨大爷时,外婆说在十多年前就过世了。放下电话,我半天说不出来话,心头堆满了道不尽的伤痛和思念。
    难忘会讲故事的杨大爷,也难忘神奇的月亮泉,他们都是我童年中最值得回忆的精彩。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