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月光里的慈爱
2011-09-13 02:18:00来源:
分享到:
  字体:【
 秋风乍起,秋意渐浓,不经意间商店橱窗、街头广告灯箱、公交车身的月饼广告扑面而来,提醒着行色匆匆的人们中秋节已不期而至。
    又是一年中秋至,我早已盘算好今年一定要给乡下老家的父母买盒月饼。
    自记事起,尽管父母拉扯我们兄弟两个很不容易,但每逢过中秋节从未少我们兄弟俩的月饼吃。如今,和许多人一样,我对月饼也经历了从向往、垂涎、感到无比香甜、到感觉平淡的情感演变。苏式的、广式的、京式的、潮式的,豆沙的、莲蓉的、肉松的、蛋黄的,各式各样的月饼于我,以及众多的都市人已不怎么令人心动了。在我看来,月饼早已成了中秋节的象征、传统文化的节令符号和人际交往的情感载体。
    但自从有了孩子,正应了一句家乡的俗话:“要知父母恩,怀里抱子孙”,我一下子日益感恩起父母来。所以早在夏天的时候,我就认真地盘算过今年中秋节一定要给父母买盒月饼。
    仰望皎洁的月光,我在想象父母吃着我买的月饼时的样子。此时,我才猛然发现,任凭我努力回忆,装满了各种岁月经历印象的头脑里,竟然毫无父母吃月饼时的样子!
    倒是清晰地闪现出他们吃东西时的样子:轻轻地咬到嘴里,赶紧用一只手掬着,紧紧接在下巴下面,并随着嘴角的嚅动及时调整掬着的手的高度,生怕嘴里的食物碎渣掉落地上。这个深印脑海的动作是父母在吃月饼吗?不是,但可以肯定那一定是他们吃馍时的动作,是父母保持至今的习惯性动作!
    还有,他们轻咬了一小口,尝尝味道,用舌头舔舔嘴唇,脸上露出欣慰的神情,看得出对入口食物的滋味煞是满意,这是父母吃月饼的一幕吗?不是,这充其量是他们在分给尚是孩童的我们兄弟俩蛋糕之类“好吃的”之前的品尝,他们哪舍得吃?倒是我们兄弟俩拿过父母分发的“好吃的”狼吞虎咽,旁若无人!就像今天我爱怜地看着自己的孩子香喷喷、美滋滋地咀嚼一样。我敢肯定,那时父母的脸上肯定也是一副慈爱的神情。
    如此这样的印象充满我的记忆:母亲小心翼翼剥开煮鸡蛋,拔下一根细长的头发把光洁的鸡蛋均匀地一分为二,我与弟弟公平地一人一半。三夏大忙时生产队给社员分冰棍,父母从来不吃而是拿回家放在热水瓶中留给我们兄弟俩吃。有一年冬天,父亲单位分得一碗羊肉汤,父亲舍不得吃,冒着鹅毛飞雪步
    行十多里用热水壶提回来分给我们兄弟俩……
    父母老了,经历了上世纪60年代缺吃少穿的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人民公社时期和长期贫苦的农村生活,他们饱经风霜的脸上,那遍布的沟壑、浑浊的眼睛、松弛的肌肉,都让我不忍长久注视。然而,已为人父的我,作为他们的儿子,印象里竟全无他们痛痛快快、大口大口吃月饼的印象!
    十几年来居住在城市里的我,对月饼已不稀罕,甚至中秋夜里拿起一块月饼懒洋洋吃几口便又留恋于电视荧屏,更懒于走出单元楼仰望星空,而度过的十几个中秋夜里竟从未想到故乡的父母是否有月饼吃。
    明月千里寄相思。月到中秋分外明,月光会如约而至,向人间洒下万缕清辉,千家万户会沐浴在中秋节的团圆气氛中。今年中秋,肯定和多年来一样我依然无法和父母团圆,但我已为他们稍去了一份儿子感恩父母的月饼。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我希冀在皎洁的月光里,能有一幕让我动容的情景:衰老的父母大口大口、香甜地吃着酥软的月饼,脸上溢满慈爱的笑容。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