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柯夫
赤日炎炎的夏天,西瓜是人们最喜爱的消暑解渴的水果。据说,这种被称为夏季水果之王的水果原产于南非,流传到东南亚,后从丝绸之路传入我国,到宋代西瓜已经普遍种植开了。诗人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之一:“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女儿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当时,连还不会耕田织布的小孩子也在桑树底下学着种瓜玩,可见农人种瓜的历史就相当久远了。
由于遍种西瓜,历代诗人描写歌咏西瓜的诗篇也就到处可见了。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天祥就写过一首《西瓜吟》:“拔出金佩刀,斫破碧玉瓶。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文天祥不愧是文武双全的爱国将领和伟大诗人,他拔刀斫瓜,如破玉瓶,其熟练、潇洒的动作气度非凡,风流倜傥。被切开的西瓜,有的如同“红樱桃”,有的酷似 “黄水晶”,比喻的切贴令人叹服。接着两句,不仅写出了西瓜的功能,也非常形象地描绘了吃西瓜时的情景。读这样的诗令人如闻其香,口角生津。
元代描绘西瓜的诗人较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两位。一位是方夔。他的《食西瓜》这样写道:“恨无纤手削鸵峰,醉嚼寒瓜一百筒。缕缕花衫粘唾碧,痕痕丹血掐肤红。香浮笑语牙生水,凉入衣襟骨有风。从此安心师老圃,青门何处向门通。”这首诗不仅以形象生动的比喻维妙维肖地写出了西瓜的特点,也绘声绘色地描绘了人们吃西瓜时的动人场景。另一位诗人是赵善庆。他在 《西洋瓜》中写道:“竟传异种远难详,且剖寒浆自在尝。因产西方皆白色,为来中土尽黄瓤。”这位诗人对于西瓜的来历是比较了解的,其描写也是具体生动的。色“白”瓤“黄”的“异种”西瓜,在品尝时“寒浆”沁入心腹,惬意舒畅之感溢于言表。
明代也有两位吟咏西瓜的著名诗人。李东阳是这样吟咏西瓜的:“汉使西还道路赊,至今中国有灵瓜。香浮碧水清洗透,片逐鸾刀巧更斜。”前两句写西瓜的来历,后两句描绘了西瓜的形、色、味,尤其是切开的形象如同美丽的凤凰一样让人赏心悦目,比喻新奇巧妙至极。翟佑写的《红瓤瓜》更是脍炙人口:“采得青门绿玉房,巧将猩血沁中央。结成夏日三危露,泻出流霞九酿浆。”诗人在生动地描绘了西瓜的外形、色泽、瓜瓤之后,又以“夏日三危露”、“流霞九酿浆”来比喻西瓜的汁液,这样就从外到内、由色到味地写出了西瓜的风采。
清代吟咏西瓜的诗人更
多。清初词人陈维菘
有一首 《洞仙歌·西
瓜》:“嫩瓤凉瓠,正红
冰凝结。绀唾霞膏斗
芳洁。傍银床,牵动百
尺寒泉。缥色映,恍助
玉壶寒彻。”如此描绘
西瓜,不失为写西瓜
的精品,让人读之不
禁垂涎欲滴。爱国诗
人丘逢甲有赞颂西瓜
的诗句:“蕴雪含冰沁
齿凉,两团绿玉许分
尝。”如“绿玉”一般
“蕴雪含冰”的西瓜,
不能一个人独吞,应
该允许众人都来品
尝。这样的描写让西
瓜具备了非常巨大的诱惑力。著名文学家纪晓岚也在《咏西瓜》中这样称赞西瓜:“凉争冰霜甜争蜜,消得温暾顾渚茶。”西瓜以其 “凉”和“甜”吸引了人的注意力,即使在红日初升的时候,人们也都不愿意去饮用已经泡好的茶了,可见夏日的西瓜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了。清末诗人张朝墉咏西瓜的两句诗:“暇菜亭前堪饱食,西瓜斗大藕如船。”诗人明显是运用夸张的手法在描绘西瓜,“斗大”的西瓜真应该“饱食”一顿,定会让你在大暑天消暑解渴。
“热天半块瓜,药剂不用抓。”祖先早已为我们总结了祛暑消渴的良方,那就是吃半块西瓜,你就会顿觉清爽起来,自然暑气渴意立马消除。在饕餮西瓜的时候,回味诸多吟咏西瓜的诗篇,那也是对饮食文化的一种别有滋味的享受。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