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回忆父亲
2010-07-21 01:32:00来源:
分享到:
  字体:【
(西安) 崔向阳
    父亲离开我们已经整整17年了。每每忆起他的音容笑貌,总觉得有话要说。
    父亲是1993年去世的。那时他已退休13年了,但却倒在了工作岗位上。那是1993年4月6日,清明节后的第一天,父亲又去了趟宜君县,为的是补齐教育志所需要的资料。在这之前,父亲主笔的《铜川市教育志》五易其稿,已经送省教委审阅过了,再补充少许资料就大功告成了。4月7日,父亲伏案一天,整理前一天搜集到的资料,并给省教委编志办写了一份报告。晚饭后,他和同事们谝了一会儿就休息了。大约11点钟左右,他想起来,但觉得自己左边身子不听使唤,便叫同宿舍的小龙,说话间已不能语,拿起笔一个人名未写完就倒在床上,送到医院再就没有说过一句话,没有睁开眼,就这样匆匆地走了……父亲有我们兄弟姐妹六个子女,他去世时,身边竟没有一个!留给我们的遗产也只是17元整——事后我们清理父亲遗物时,从他上了锁的办公桌里数出了17元钱。
    父亲早期在铜川县教育科工作,后来教书育人,长期担任中学校长一职,但从没有提过级,也没有加过薪。1956年干部定级时,每月58.5元,直到1980年退休,还是58.5元。父亲文笔好,字也写得好,为人也好,要求自己近乎苛刻,当了一辈子干部,未戴过手表,未穿过皮鞋。文革后期他还为市教育局看过多年门,每天扫院子,给各科室那些年轻干部们送报送信。后来还是一位市上的领导到教育局看到他,说了一句“你们教育局真牛,竟让一位老校长给你们看门”,这才改变了父亲的处境,派他到市二中管总务。
    三年困难时期,市教育局要办农场,派父亲到离我们老家不很远的地方开了几十亩荒地。父亲扶犁下种,收割扬场,俨然一个地道的农夫。白天干一天农活,晚上就睡在废弃多年的土窑里,吃饭自己做,喝水到山沟去担,生一顿熟一顿,饥一顿饱一顿。收麦收秋时,机关的同事们来参加劳动,同时也带走父亲一年的劳动成果。父亲却很高兴,他劳作一年,为的就是让大家多有点粮食吃啊。
    1980年父亲退休后,没有在家清闲一天。铜川市民政局要修志,要找一个既熟悉铜川情况,又能提起笔把情况写成文字而且又认真负责、不计报酬的人,就找到了他。于是父亲就提上那跟随他多年、缝过几次的人造革兜兜去上班了,住在大同沟收容站,负责铜川市民政志民风民俗部分的资料搜集和撰写,一干就是好几年。1986年铜川市教育局要修志,老局长王聚唐同父亲相交几十年,相互之间太了解了,于是又把父亲叫回教育局主编《铜川市教育志》,这一干又是8年。到父亲去世之前,40多万字的志稿经报省教育志办公室审阅,已经基本完成。1993年父亲去世了,教育志编纂工作隔了下来。直到1996年才又重新成立机构,聘请杜生彦老师继续此项工作,到2000年1月正式出版,父亲最后的心事,也是父亲倾注了最后心血的这件心事终于完成了。
    父亲是一个正直乐观,又善良大度的人。在他眼里,社会是美好的,周围的人和事都是美好的,他要把同样的美好回报给这个社会。而他,又的确是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社会,给了他的事业,给了他的学生,也给了我们。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