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诗人为扇添光彩
2010-06-24 01:35:14来源:
分享到:
  字体:【
□文/朱耀儒
    我国使用扇子具有悠久的历史,距今已经4000多年了。据《拾遗记》载:周昭王时,外国献来十只丹鹊,有人把丹鹊脱掉的翎毛制成扇,就成了我国的第一把扇子。但当时的扇子是用来遮阳、挡风、避沙,真正用来扇风取凉则是从汉代开始的。
    扇子是千家万户的密友,常常牵动文人丰富的情愫,赋予诗人以敏锐的灵感,古今诗人的咏扇诗不胜枚举,为扇子这个普通的用具增添了绚丽的光彩。
    汉代女诗人班婕妤的 《怨歌行》云:“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成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唐代张祜《福竹白竹扇子》云:“藤缕雪光缠柄滑,篾铺银薄露花轻。清风坐向罗衫起,明月看从手中生。”诗中未着一个“扇”字,却把月下抚弄扇子、摇扇取凉的惬意舒畅描绘得淋漓尽致,感人肺腑。元代诗人郑元佑《赵千里扇面写山次韵》云:“宋诸王孙妙盘礡,万里江山归一把。卷藏袖巾舒在我,清风徐来谷衣薄。”这首诗虽有些夸张,但却道出了扇子生风的功能。明代诗人瞿佑的咏扇诗云:“开合清风纸半张,随之舒卷岂寻常。花前月下团圆坐,一道清风共自凉。”诗人描绘了一幅温馨的家庭消夏图:只有半张纸大的扇子,开合自如,清风徐来;它能够随意舒卷,但实在不可小看这个平常的物件。一家人围坐在花前月下,扇子挥动的轻风一阵阵飘来,大家都能感受到舒适的凉意。诗人所描述的意境让人迷恋,令人向往。
    扇子除了取凉消暑之外,还能用来扑萤。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唐代杜牧《秋夕》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牛郎织女星。”诗中宫女持扇追萤的活泼姿态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咏扇诗更多的是以扇喻人,借扇抒情。前面提到的班婕妤的 《怨歌行》实际上就是一首抒情诗。仅从题目就可以看出她的内心充满了哀怨。此诗的最后四句是: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班婕妤是汉成帝的妃子,在受到赵飞燕的诬陷中伤后失宠,住在寂寞的长信宫。她写这首诗就是抒发她的郁闷之情。常常恐惧秋天的到来,那时候凉风就会夺去夏天的炎热。曾经深受青睐的扇子就会被放置在箱底,深厚的恩情也就突然断绝了。诗人表面上是在写扇,实际上是在写自己。她以秋扇之见弃,比喻君恩之断绝。读之令人顿生恻隐之心。唐诗人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 (其三)云: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此诗是拟托班婕妤之事而写的。诗人就 《怨歌行》的寓意加以渲染,借长信故事反映唐代宫廷妇女的生活。诗圣杜甫在 《秋兴八首》(其五)中有“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两句,抒发的是他面见皇帝、为国尽职的欣慰之情。元代著名小说家施耐庵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水浒传》第十五回 “苦热歌”)的诗句更是抒情的名作。作者爱农夫、憎王孙之情溢于字里行间,历来脍炙人口。
    大概也是从汉代开始,诗人们喜欢在扇面上绘画题诗。明代才子唐寅在扇面上画了一幅 《山房客至》图,题诗: “红树黄芳野老家,日高小犬吠篱笆。合村会议无他事,定是来人借看花。”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为友人作扇画,画面上枇杷数粒,果叶相间,错落有致,并题诗:“朋友定购香宾票,中得头标买枇杷。”当代也有扇面题诗的佳话。1961年,郭沫若到广东新会参观“葵扇之乡”的制扇厂。当他得知该厂年产6000万把以上,畅销国内外的时候,挥笔作诗一首: “清凉世界,出自手中;精逾鬼斧,巧夺天工;飞遍寰宇,压倒西风。”诗句简洁明快,大气磅礴,读之令人深受鼓舞。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