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须发成根”的菩提榕
2010-05-06 03:20:54来源:
分享到:
  字体:【
活了五十多岁,自认见识过不少的树。有关树的诗文,也看过不少,特别是那些写树赞树的名篇大作,诸如《白杨礼赞》、《胡杨树》、《松树的品格》、《橘颂》等等,也曾口诵心记,并逐渐成为一种精神的滋养和人格的恪守。然而,一次去南方旅游,准确地说是自从见了那种“须发成根”的古榕树之后,着实让我自觉浅薄,自忖蒙昧,以至于归来后仍久久萦绕于心,不能释怀。
    北方在八卦中处坎位,在五行中代表水,其实北方少水。北方人去南方旅游,除了游山,多想看水,我也不例外。前年去厦门,飞机刚一落地,就急不可耐地催促同伴跑到海边,原本想一望无际、水天相接的壮阔海景,定会在心中升腾出一种苍茫与豪迈,怎料那一个挨着一个的岛屿,乍一看就像从水中刚刚长出的小蘑菇,挡住了远眺的视线,向往的兴奋与冲动也随着夜幕的降临湮隐于失望的黯淡之中。次日登上鼓浪屿,正当我还为未能看见真正的大海感到兴致索然时,眼前兀现一棵上百来年的大树。略看,根节盘错,树冠疏朗,“须发”垂胸,一种超脱、淡定、轩昂、颇似仙风道骨之气迎面而来,心中不觉一惊。细看,参须一般的“须发”有的悬在空中,有的刚刚触及地面,有的则已钻入土中,长成了粗细不一的根。天呐,若非亲眼所见,怎敢相信会有如此异事!心怀敬畏,近前细看,贴在树身上的中英文签文清楚著明:古榕树。
    之后的几天,又观览了不少景点,记忆中已不甚了了。唯独这古榕树,却像在心中生下了根,念念不忘,挥之却来。结束旅游之后,我立即查阅资料,方知榕树自印度引入我国种植,已经有了一千多年的历史。其别称很多,一种别称叫做菩提树,相传因佛祖释迦摩尼在此树下悟道成佛而得名,榕树也因此叫做菩提树。榕树在云南、广东、福建等省种植很广。据说,广东新会县环城乡的天马河边有株古榕,树冠覆盖面积达十五亩,可容纳数百人在树下乘凉,榕树也因此有天然 “凉亭”之说。北宋福州太守张伯玉在任期间广植榕树,其勤政爱民、兴学育才、开办水利等政绩反不如 “伯玉植榕”声名远播,流传久远。从教科书上得知,榕树的“须发”叫做气根,是落在枝干上的果实经过适宜的气温、阳光和雨水的催化而生的,初借树身的养分,及长成根后又为树身供给养分。
    站在古榕树下,一种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一种高邈、幽远之感扑面而
    来。它旷达超拔,卓尔不群,
    又多少有些肃穆的寂寥与落
    漠。它“须发”掩面,隐逸之中
    透露着睿智,淡定中不乏进
    取;恍若隔世,又现身于现实之中,清静地面对着尘世的纷扰、喧嚣与浮华。它像身处人尘的大隐,似乎在告知人们什么,而又从不言明,给人留下觉与悟的宽泛的空间,隐隐之中给人以警示与启迪。也许,它更像一位智慧的老者,思想与灵魂早就融入了另一个时空,却把身心交给红尘,它似乎已预知到将要面临的一切,包括艰险或灾难,故而深深扎根于泥土,给人一种“任凭风浪起”的感觉。据说,佛祖在榕树下成佛得道,当时的其情其景已无法揣度,但佛一定从它释然一心的真知灼见与精心守护的心灵的家园中窥测到他人无法知道的奥秘,从而成就了自己的道骨与禅心。
    看着古榕树,我无时不感到造化之神奇!原以为,上苍仅把造化赋予善于创造的人类。现在我明白了,绝不是的。大千世界,无处不寄寓着造化的神奇与幻变的灵性,就连冥顽的山石,也会在与“情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相守、厮磨中,在光的照射、风的剥蚀和雨的浸润中,慢慢变成沙,变成土,然后就会有种子在它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成为连绵的绿色,斑斓的花朵。古榕树从不固步自封,也没有一成不变,它似乎有着一股不可阻遏的再生再造能力。面对变幻迷离的世界,它没有祈求,也没有抱怨,而是反观自照,一次次实现着心智的转换——把纤细的“须发”魔幻般变成粗壮的虬根,它的生命已实现了一次次 “涅槃”,一次次超越,超越了苦乐、祸福,甚至是生死。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