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跟帖评论自律管理承诺书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学 古书院里多嘉义
2010-03-15 01:18:30来源:
分享到:
  字体:【
 书院是中国古代的高等学术机构,是传经释道、谈玄说理、争辩肄业的地方。它自由开放的学风,为士子名流提供了研修精进的场所,给社会发展与进步培养了大量人才。清末废除科举之后,书院大多改成了学校。但今天游名胜古迹,重读书院楹联,感悟其精髓旨要,或许对我们读书学习与生活,均有诸多裨益。
    “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是朱熹题庐山白鹿洞书院的楹联。这里最早为唐朝李渤李涉兄弟读书处,南唐李后主时赐土建学,号称庐山国府,宋初改设书院。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理学大师朱熹来院主持,在五老峰下重修院址,竣工时他亲题院门联: “傍百年树;读万卷书。”既点明古书院幽雅绵长的历史环境,又阐释出设馆办学的核心要义,巧妙地把教书与树人结合在一起。
    保存完好的长沙岳麓书院有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开荆湘楚汉学林之宗。宋太祖开宝九年 (公元976)潭州太守朱洞在岳麓山下创办,距今已1028年,比世界上最早的大学即埃及的爱资哈尔大学还早建7年。宋真宗天禧二年(公元1018)亲书 “岳麓书院”匾额。朱熹任湖南安抚使时大肆扩成此等规模。今有中国书法协会副主席虞愚撰写的名联:“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点出了楚风湘学的历史渊源。
    明末吏部郎中顾宪成,公元1594年被万历皇帝革职还乡,在无锡与诗人高攀龙,重修东林书院,设馆收徒授课。大殿落成时顾宪成题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因当时奸佞弄权,神宗不明,国力江河日下。门联把读书与政治相联系,表达了正直知识分子的爱国之心。意在号召学人与把持朝政的阉宦魏忠贤之流做斗争,他却反被冠以 “东林逆党”罪名惨遭杀害。
    山明水秀的桂林,美景甲冠天下,坐落在桂树林中的桂山书院,更是独树一帜,它的门联是 “桂林无杂木;山水有清音。”古时八桂的仁人志士曾来书院,修身解惑学业求道。凡从这里走出去的莘莘学子,日后都成了广西乃至全国的有用之才,正好回应了“无杂木”的办学宗旨,书院在育人创新中,不断扩大了自身的影响。
    南岳书院又名邺侯书院,创办于衡山烟霞峰下。清末曾国藩称赞南岳:“天下书院,楚为盛;楚之书院,衡为盛。”唐人李泌曾隐居其间读书,学成入朝致仕,德宗时任宰相,封邺侯。其子李繁为纪念父亲,在此始修书院,历朝历代屡毁屡建,藏经讲典学事不绝,唯院门石柱楹联醒目, “三万轴书卷无存,入室追思名宰相;九千丈云山不改,凭栏细认古烟霞。”因李泌毕生苦读好学,藏书颇丰,成就了大业。韩愈曾留诗为证, “邺侯家多书,扦架三万轴。”正是这些书院学派,才使中华文明得以传播延续。
    另有衡阳石鼓书院、商丘睢阳书院、登封嵩阳书院和陕西关中书院等,都曾是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生长的摇篮。因篇幅所限,恕不一一列举。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