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晋西南,提起过年的一些风俗习惯,和中国北方的农村大同小异,只是除夕夜的传统比较奇怪——不吃年夜饭。
小的时候,我不以为奇,因为没有可比性,我所能接触到的社会圈子就是方圆不过十余里的亲戚、邻里。大家都不吃年夜饭。
十七岁,我到西安上学之后,看到了外面的大千世界,有了对比,就有了不解和疑惑。但静下心来想一想,也就有了答案,我认为还是贫穷的原因。每到过年,家家户户就割那么几斤肉,年三十下午一顿饺子,大年初一早上一顿饺子,剩下的,还得用来招待拜年的亲戚朋友。再加上农村没有夜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到晚上,早早就休息了,包括除夕夜里,依然如是,没有形成吃年夜饭的习惯。
九年之后的1998年,我带着新婚的妻子回家过年。除夕下午,四五点钟吃过饺子,母亲将锅碗瓢盆收拾停当,就只准备了些瓜子、水果和糖,准备晚上看“春晚”。梅作为新媳妇,满腹的疑惑又不好意思说,悄悄问我:你们家不吃年夜饭?
我先教育她:什么你们家!咱们家!
对,对,咱们家不吃年夜饭?
我于是把这个问题对父母亲提出来。父亲想了想,只能从传统上解释:咱们这儿,从来不吃年夜饭。我反驳他:你看电视上,人家全国各地都吃年夜饭。
母亲就问梅:那,你说……咱们吃点啥?
梅家在延安,隶属陕北,那儿的年夜饭比较丰盛,有传统的陕北“六大碗”:酥肉、丸子、炸糕……但是一时之间,哪儿能找到那么多东西。
梅正发愣的功夫,母亲就说:吃火锅好不好?
母亲和父亲生活了半辈子,也“斗争”了半辈子。只从胃口讲,两人一个锅里搅了四十多年的稀稠,还是吃不到一起。母亲特别喜欢吃蔬菜,光吃菜不吃饭也可以。父亲恰恰相反,很少吃蔬菜,说是吃了难受。
我在延安工作时,曾经接母亲住过一段时间。其间,梅曾经带母亲吃过一次火锅。只一次,母亲就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了这种吃法。但是回到家里,母亲做不成火锅,因为父亲不喜欢吃菜,只要看见母亲在准备火锅,父亲就拉长一张脸,“哼、哼”地不满意。再加上吃火锅需要气氛,人多才能吃出火锅的热闹和喜庆。
我和梅欣然接受了这个建议。
家里为过年准备有现成的蔬菜,还有香菇、木耳、粉条、丸子等等,除夕夜的火锅有滋有味。母亲还专门在锅底放了半条大鲤鱼,留下半条初一再吃,取个“年年有余”的彩头。
从那年开始,我结婚十二年,和岳父母在一起过了四个除夕,和父母亲过了八个除夕。这八个除夕晚上,母亲都高高兴兴地吃上了她一年一度的火锅。每次父亲坐在旁边,虽然没有表现出来多么的不高兴,但是端着给他准备的调料碗,就吃几块鸡肉、鱼肉和豆腐,火锅里的其他东西
绝不问津。
去年过了腊月二十三,母亲就一次
又一次地打电话,问我们回家的具体日
期,问在家里能呆几天,又说家里已经准
备了几只鸡、几条鱼……像个急切盼望
过年的孩子。
因为我买了小轿车,这次回家时再也不怕行李多了,拉了大包小包的年货。这其中,少不了年夜晚的各种原材料。除夕夜,面对着热腾腾的火锅,满桌的鸡鸭鱼虾和各种蔬菜,父亲一改以往的矜持,大快朵颐,捎带着也吃了不少的蔬菜。
这次火锅直吃到午夜。联欢晚会上新年的钟声响过,我到院子里点燃松枝,放了新年第一声的鞭炮。母亲和梅收拾饭桌的时候,父亲悄悄地征求母亲的意见:咱明天,还吃火锅?
母亲笑了:美得你,明天大年初一,只吃饺子。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