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从媒体上看到了不少关于 “读史热”的报道,从阎崇年、易中天、李亚平到当年明月,从 《正说清朝十二帝》、 《品三国》、 《帝国政界往事》到 《明朝那些事儿》,一股全民 “读史热”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高潮,图书销售排行榜的前列也总是挂着这一类的读物。那么,大众真的这么热爱读史吗?
毋庸置疑, “消费历史”的潮流已经从电视剧的 “戏说”,向其他文化领域扩展——把 “喏”叫 “YES”,把 “兵部尚书”叫 “国防部长”,把 “自荐信”叫 “求职简历”,这些无伤大雅令人会心一笑的概念置换,让冰冷的历史骤然活泛有趣起来,读历史如同听故事一般,确实让人欲罢不能。这意味着,现在读史热中所读之史,是这些学者新写的历史。称之为 “新”,是因为它们经过了这些学者的诠释,对历史有了当代的理解,和历史的原貌多少有点距离。然而,当下这场 “读史热”从某个角度来看,已经演化成一种商业行为,买书消费的人更像是“粉丝”,其行为和追星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事实上,一面是通俗类历史读物的热销,一面是传统类学术史籍的乏人问津,“读史热”并未让读者真正爱上历史。这种趣味性的历史读物一部分纯粹是追求好玩,畅销只不过是过眼云烟。这时,市场的功利已经不断透过作品体现出来,从 “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诗句推论李白是大唐第一 “古惑仔”,因为 “冷月葬花魂”所以推论林黛玉是沉湖而死,历史的考证成了书面的文字游戏,趣味化地剑走偏锋以致走火入魔,明显有炒作化、娱乐化倾向。对于眼下的 “读史热”来说,通俗历史中仅仅有趣是不够的,因为这种流行的样式很容易被市场所吞没。市场是急功近利的,它会把这些作家毁掉,并制造出大量的文字垃圾。所以,读史不仅需要讲故事的能力,还需要基于对史料的深刻理解,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历史的阐释才能有效维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