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广州政府工地和许多私营企业工地上纷纷建起为农民工提供免费借阅书籍服务的“小小图书馆”,使农民工在工作之余,有了一个好去处。此举不但解决了农民工阅读书籍的困难,丰富了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还对提高农民工素质有重要意义,因此受到农民工的热烈欢迎,也赢得当地人民的普遍赞誉。
近年来,全国各地“农家书屋”、“街道图书馆”等文化服务机构大量出现,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深入发展,尤其是服务对象更加具体明确,这种工地“小小图书馆”就是典型例子。以往,在一些大城市的政府工地上也出现过一些工地图书馆,但是它们大多是由当地图书馆延伸服务而设置的。而广州出现的工地“小小图书馆”源自当地政府部门与媒体发起的市民捐书活动,而且超出了政府工地的范围,进一步延伸到许多私营企业的工地上。工地 “小小图书馆”的优势在其“小”的规模,它能更具体、准
确、有效地去分析和了解其服
务对象最需要的文化服务。它
们除了能进一步满足农民工的
精神文化需求之外,更能体现
出政府和社会公众对农民工这
一群体生活质量的广泛关注。
但笔者以为,“小小图书馆”
的服务要“大”更要“长”。在当下,
比推广此类“小小图书馆”更重
要更紧迫的是抓紧探索一条适
应此类“小小图书馆”长期满足
其服务对象需求的持续发展之
路。工地“小小图书馆”的涌现是
令人欣喜的,但要看到,建立并
不代表服务的完成,而只是服务
的开始,要使其进一步健康发
展,发挥更大的功用,还有很多
工作要做。工地“小小图书馆”依
据不同的地点灵活设置,为农民
工阅读提供了方便,但同时也使
得图书资源变得分散,使其图书
的配置、管理等变得更加困难。
如果不能建立一个提供图书资
源的长效管理机制来保证图书
资源的更新,而仅仅把此类“小
小图书馆”的建设当做一时之
举,很容易让服务对象逐渐丧
失阅读的兴趣。如果这样,有的地方公益性小图书馆出现的图书资源闲置、“今日建,明日散”的情况就很容易在工地“小小图书馆”出现;如果这样,公益的爱心捐助就变成了一种浪费,成为了一种文化资源的挥霍,这无疑会让充满爱心的人痛心。只有能长期服务农民工的“小小图书馆”才能真正成为他们心中温暖的“精神家园”,这样的图书馆的出现才是农民工之福,社会之福。 (小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