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三多”王宝强出书了!29日,由师永刚工作室策划,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王宝强自传 《向前进——一个青春时代的奋斗史》,在北京举行首发式。
演 《士兵突击》,让 “许三多”真正成为了大腕影星。在去年央视春晚上一曲 《农民工之歌》大放光彩,一鸣惊人,一夜间成为歌星。如今 《向前进》一书在北京首发,如果销售量能可以,相信很快就要成为一名作家!届时, “三多”就名副其实了,集影星、歌星、作家为一体,真正给咱农民 “露脸” “争光”!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笔者正为 “许三多”捏了把汗,深感宝强此举欠妥,成功概率极小,恳请 “许三多”别端这一笼 “馒头”。中国 “舞文弄墨”的文人,可以说比比皆是,你还是演演你的戏,唱唱你的歌为妙,别到时 “羊肉吃不成,惹得一身臊”。
有人或许要为其辩解,王宝强自传式 《向前进》当归属于励志类,旨在通过他成长经历、辛酸往事以及成名后的甘苦启迪读者,警示后人。但笔者不解,一部自传书,按理说应完全由本人创作,不可越俎代庖。可本书策划师永刚直言不讳地说,王宝强的文笔,和职业作家比起来有很大的差距。这不明摆着强人所难吗?同时为了整理润色文稿还请了 “枪手”。我看不是自传而是他传。这不叫 “作秀”还叫什么?
这笼馒头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他当年在小本子上胡乱写下的一些日记竟成了回忆时宝贵的资源,这一点出版社竟不避讳。这多么匪夷所思啊!一个文化水平不高,文字功底又不怎样的“名人”昔日涂鸦的日记,出版社竟欣然接纳,可见,这笼馒头的口味如何?笔者是不敢恭维,也很担心倒了读者的 “胃口”,毁了 “三多”美名!以我所见,如果出版社非要宣传他的奋斗历程,写一篇几千字人物通讯不就了事,何必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出一本小说?
这笼 “馒头”还有一大特色,自述初恋史、婚姻观,以满足读者的好奇、猎奇、窥探等心理,我揣度这怕是出版社、书商的最大兴趣。大众爱屋及乌嘛!出版名人传记有读者,销路好,能赚钱,甚至以为是一棵 “摇钱树”。但我想与有些名人的 “包二奶” “情妇”等绯闻逸事相比这要逊色得多,这笼 “馒头”根本满足不了那些胃口大撑的大众,也算不上娱乐休闲的 “饕餮大餐”。
从读者角度看,随着大众文化消费水平的提高,读者心中自有 “一杆秤”,娱乐书的质量如何?可读性怎样?都将进入他们购书考虑的范畴,他们不再 “一窝蜂”去做买本书签个名留着纪念的 “傻事”。骗了一次再想让大众掏腰包恐难得逞,到时怕是 “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不要把 “大众”当 “傻帽”幺!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这方面,许多名人都有切肤之痛。赵的 《岁月随想》 “虽多次修改,但仍是一本在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逻辑等诸方面谬误百出的书”。杨的 《凭海临风》被其玉照占去不少篇幅,不敢恭维。何炅的 《快乐如何》到底如何呢,我看跟他那张娃娃脸一样幼稚,而 《刚刚好》在蓉城惨遭棒喝,读者称其为 “骗钱的书”而纷纷要求退款。这些例子举不胜举,蔚然成风的背后将是 “一地鸡毛”。
怎么能写出好的自传来?人民艺术家老舍说: “言语中渗透了他作为一个文人的责任与良知。写作的过程是升华的过程……”而时下的文坛,高层次文化市场在颓废,低层次文化市场正兴旺,文风媚俗且浮躁。文化市场急需从根子上规范,名人更应合理定位,切忌 “跟风”!否则,今天一个 “许三多”,明天一个“许四多”, “许三多”出书了, “赵三多”、“王三多”还能不出吗?(杨红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