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瞩目奥运的日子里,2008上海书展也悄悄地拉开了帷幕。延续“我爱读书,我爱生活”的主题,今年书展将10万余种图书奉献给读者。匆匆一瞥,好书不少。助威奥运
此次上海书展正逢“奥运进行时”,自然而然地,奥运主题也浸润了书展。展厅内特设“奥运图片展”,一幅幅具有视觉冲击的照片,展开了百年奥运的历史长卷。与此相对应的,则是琳琅满目的奥运图书,全方位展示了奥林匹克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各种需要。
关注“国学”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化,“国学”在经历半个世纪的冷遇后,近年来日渐兴隆起来。关于读经与否的问题亦争论不休。其实,读经与废经之争并不新鲜,自1903年以来,这一争论就反复上演。1934年,《教育杂志》发函给学界专家,咨询对于学生读经问题的看法,搜集到蔡元培、唐文治、钱基博、顾实、陈立夫、陈望道等人的意见约70篇。60余年后,台湾学者龚鹏程整理编排了这些文字,以 《读经有什么用——现代72位名家论学生读经之是与非》为名出版(世纪文景出品),供当下身处“国学热”中的各方人士参考借鉴之用。
纵观各家观点,对读经大多赞成。主要探
讨内容集中在如何安排课程、读哪些经、怎样读经以及经与中国历史、国家前途、民族性格、儿童身心等诸多方面。简而言之,读经需要好的门径。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出版“国学基础教程”的出发点也在于此。“海风”劲吹
上海似乎有着无穷的魅力,有着更多可谈论、可品赏的话题。挖掘上海的文化内涵,一直是本埠出版界的兴趣所在。此次,沪上三家出版社不约而同,再次力推上海系列图书,从历史到当下,从市井到时尚,从人物到品牌,从饮食到文学,从地理到人文,无不涵盖。而纵观各色人等对上海的各种读解,亦饶有趣味。“人性”科学
当科学和人文相遇时,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比如费振钟的《悬壶外谈——医学与身体的历史表达》(上海书店出版)。书名虽为“悬壶”,却不单纯讲济世看病,谈的是作者自幼随“悬壶济世”的祖父读药典学医理的一些回想,其中涉及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养生、治疗的许多相关知识。而且,作者并不局限于对传统医学的知识性传播,而是在文章中渗透对中国人生命和生存观念、生活方式及价值目标的积极反思。
《剑桥世界人类疾病史》(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则更深入地体现了这样一个理念——健康与疾病的问题不仅是一个生物医学的问题,它也是旷日持久的哲学问题,还是歧义诸多的文化问题。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全球变暖似乎已是一个无需争议的定论。但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引进出版的2007年《纽约时报》畅销书《全球变暖——毫无来由的恐慌》,却提出了迥异的观点。该书引经据典,只为证明人类对气候的影响微不足道,全球变暖并非人类活动所致,地球气候1500年一变,人类不必恐慌。这一观点,读者究竟能不能被说服,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这种不盲从的质疑精神,足以借鉴。 (曹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