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杂志今年步入了而立之年。1979年的春天,陈翰伯、范用、陈原、倪子明、史枚、冯亦代等著名的老一代出版家和文化人创办了《读书》杂志,发出了反映读书界共同心声的呐喊: “读书无禁区”。21日,在 《读书》杂志创刊30年的座谈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称, “读书无禁区”的问题至今尚未解决, “我们现在还需进一步解放思想。”
30年前, 《读书》在创刊号上刊登了李洪林的 《读书无禁区》文章,批评了 “文革”对文化的摧残,提出人民有读书的自由。这篇文章当时引起了思想界的普遍共鸣和关注,也为 《读书》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地位和影响。
到目前为止,《读书》已出版了361期,每期拥有9万多读者。不过,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刘梦溪还是感慨于《读书》作为读书人的“家”近年来门庭逐渐冷落的事实。他说,近20年来,读书人这个群体越来越脆化、弱化,现在无目的读书人越来越少,专业研究者增多了。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陈平原建议《读书》回归 “读书”的定位。他指出, 《读书》杂志从一开始就制订了“以书为中心的思想、评论刊物”的定位,但今天 “以书为中心”基本丢失, 《读书》基本不再 “读书”,而是借书来说思想文化,变成一个单纯的思想、文化评论刊物。他建议 《读书》杂志增加篇幅来面对新书,引导读书的风气,改变当前“读报、读博客、读图、读网络资料”的阅读现状。 (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