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刘妍言
图为汉中市略阳县乐素河镇的秦岭、嘉陵江景色
(4月1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4月20日是秦岭生态卫士行动日,省林业局日前公布秦岭保护的阶段性成果。近年来,陕西扎实推进秦岭区域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生态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天然林保护等重点任务,2024年全年完成营造林198万亩,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达1825亿元。
提升秦岭区域森林质量
2024年,陕西持续推进森林质量提升、湿地保护修复、重点区域绿化等项目建设,提升秦岭区域森林质量。
同时,计划利用3年时间,在安康、商洛2市12个县(市、区)的汉江两岸和丹江沿线实施国土绿化90余万亩,为提升我省秦岭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4年,安康市部署开展“2024护松”行动,拔除松材线虫病镇级疫点6个,实现疫点、发生面积、病死松树“三下降”,提前超额完成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目标任务。
此外,陕西持续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青松抢救工程、防火应急道路建设等生态保护工作,修订完善《秦岭国家公园总体规划》,秦岭国家植物园创建加快步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秦岭自然保护地体系趋于完善。改造提升秦岭林区130条防火应急道路,实施飞机喷防、树干注药等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同时,持续加强野生动物疫源疫病主动监测预警,常态化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进一步筑牢秦岭生态安全防线。
林业碳汇开发实现首单交易
地处秦岭腹地的商洛市,森林覆盖率达70%。近年来,商洛市持续推进核桃、板栗、中药材、油茶及林下经济等产业发展,2024年完成核桃低产园改造提升示范22万亩,核桃总面积310.23万亩,板栗总面积257.47万亩,中药材总面积210.36万亩,林下经济利用面积总规模稳定在100万亩以上,产值8.32亿元。
此外,商洛市林业碳汇开发实现首单交易,探索实施林业碳票制度,为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了新路径。
2024年,陕西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下达林业产业及林下经济发展资金1.08亿元,加快推动林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全年提升改造核桃、枣、花椒等特色经济林100.15万亩。
值得一提的是,在秦岭区域探索创新林下经济模式,培育林下中药材种植、中蜂养殖等特色产业,推广“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建成秦岭区域国家和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14个,初步形成秦巴山区中药材、安康魔芋、凤县林麝、柞水木耳等产业链。
“中华祖脉·大美秦岭”生态旅游特色线路被国家林草局列为全国生态旅游特色线路在全国推广,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三提升。
加快推进“三权分置”
2023年12月,陕西省政府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守护祖脉秦岭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建立局省秦岭生态保护修复协调联动机制,合力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生态保护修复、森林草原防灭火能力提升等七项措施,力争实现秦岭区域森林覆盖率达到83%以上、自然保护地占区域面积比例达到25%等任务目标。
2024年,全省林业系统落实“行动方案”工作部署,落地实施秦岭中段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大巴山北麓和汉江谷地水土保持与水源涵养等重要区域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2024年10月31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陕西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加快推进“三权分置”、科学开展森林经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升金融服务水平等8项主要任务和23条具体举措,并支持宁陕县、留坝县、丹凤县等地开展先行先试,为进一步促进全省森林资源持续增长、森林生态质量持续提高、林业产业持续壮大、林区条件持续改善、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奠定了坚实基础。
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将持续深化林业改革,全面加强秦岭生态保护修复、筑牢秦岭生态安全屏障,让祖脉秦岭永续焕发生机活力。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