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董欣
黄昏时分,夕阳倾洒在西安阿旁宫遗址这片土地上。
4月23日,陕西省总工会组织来自全省各行业的200余名劳模工匠代表齐聚一堂,观看大型历史舞台剧《赳赳大秦》,共赴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悟工匠精神的千年传承。
开场前半小时,剧场前厅已是一片火热。省劳模何亚军热情招呼同行的劳模工匠在“赳赳大秦”字样前合影,记录属于劳动者的高光时刻。在大厅中央,省劳模朱聪磊正举着手机拍摄穹顶上《考工记》的鎏金篆刻。剧场走廊里,几名劳模拿着节目单热烈讨论,对演出充满期待。
19时45分,剧场穹顶的宫灯骤然熄灭,演出伴随着战鼓轰鸣声正式开始。当多媒体投影将秦代兵器作坊“搬”上舞台时,全国劳模董宏涛颇为感慨:“这都是当时的秦人工匠用双手锻造而成,浸润着他们的汗水与心血,工匠精神的核心从未改变,就是把每一件‘手中活’打磨成‘艺术品’。”
对于剧中“物勒工名”制度,全国劳模夏复山感触尤深:“秦人在箭镞刻下工匠名号追责,和我们在零件打上溯源编码如出一辙。技术会发展革新,但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基因早已融入血脉中。”
当终场灯光亮起,全场劳模工匠热烈鼓掌。这掌声,不仅是对演员的赞赏,更是对千年工匠精神的致敬。
全国劳模陈思扬在散场后仍心潮澎湃:“这一幕幕历史场景展现了秦人‘事无巨细,必究其理’的执着与‘万人操弓,共射一招’的协作精神,作为新时代技术工人,我们要用工匠精神去学技术、搞创新,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
“此次活动是我们在‘五一’国际劳动节来临之际,为劳模工匠送上的一份饱含敬意与温情的节日贺礼。”省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省总工会始终将劳模工匠关爱服务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充分发挥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秦人、秦声、秦匠……灯光渐暗,剧场内劳模工匠关于演出的讨论仍未停歇。昔日,秦匠以绳墨规矩成就“六合同风”;今朝,劳模工匠正在各行各业用技术和创新续写新的传奇。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