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劳模精神宣讲中播种理想,在机器轰鸣声中传承匠心——
本报全媒体记者 焦晓宁
劳模工匠到生产一线解决企业技术难题。
“在学生阶段要注重哪些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
“从学生到工人的这段迷茫期您是怎么度过的?”
“传承劳模工匠精神需要从哪些方面做起?”
…………
室外春寒料峭,室内讨论热烈。3月底,一场倒春寒使汉中市气温骤降,但却丝毫没有降低大学生与劳模工匠交流讨论的热度。这里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有理论与实践的共鸣。
这是陕西省国防工会“劳模工匠进校园”传承劳模工匠精神报告会走进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一个小场景。
连日来,省总工会副主席(兼)、省国防工会主席马宏伟带领陕西军工劳模服务团7名劳模工匠进校园、入企业、到生产一线开展“工人大思政课”+“劳模工匠助企行”行动,进行技术交流、解决生产难题、传承劳模工匠精神。从“精神播种”到“技术破土”,从“匠心传承”到“精神引导”,劳模工匠用亲身经历与精湛技艺为企业职工和学校师生带来了一场场别开生面的思政盛宴。这堂“行走的大思政课”将理论宣讲与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深度融合,让思政课从抽象走向具体,变为实实在在的精神引导,激励广大职工成为劳模精神的传承者、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用劳模精神点燃理想的火种
“本次全国两会聚焦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民生改善等核心议题,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在中核陕铀公司、汉航集团,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模赵平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传达了2025年全国两会精神。从会议结束到现在,他已在企业、机关、学校作了7场全国两会精神宣讲。宣讲过程中,他也在听取企业和职工的声音,忠实履行人大代表的责任和义务。
“小铆钉里蕴藏大情怀”。全国劳模、陕西军工劳模服务团团长薛莹以追梦、逐梦、圆梦为主题,分享了33年来在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带领班组姐妹改进操作方法、工艺流程,实行精益制造等百余项创新创造,啃下一块又一块硬骨头,将“中国制造”不断推向新高度的故事。
这不仅是一场宣讲报告会,更是一场精神的汇聚、一次力量的凝聚。与所属单位300多名职工一起听完报告后,汉航集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廖鸿难掩内心的感动:“薛莹同志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甘于奉献的感人事迹,让我们深受鼓舞、倍感振奋,激发了大家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动力。”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三秦工匠张勇峰讲述了自己从平凡到优秀、从优秀到卓越的成长经历。他鼓励年轻工人和学子“要敢于梦想、努力实践,人生就必然会出彩”。
“20年的焊接生涯,让我不断成长,从一名站在众人面前说话会脸红、腿打哆嗦的焊桥女工成长为陕西省劳动模范。”省劳模、三秦英才卓越技术技能人才王美琼分享了自己由不安于当一名普通工人的青涩少女蝶变为焊桥领域“技术状元”的心路历程。她的讲述道出了在场学子的心声,引起大家强烈共鸣。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年轻学子被劳模工匠的成长故事深深吸引,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种子在他们心中悄然生根。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工程系大一学生范奥怡说:“听了前辈的经历,我对自己将来要走的路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清晰的认知。我也想成为一名劳模和大国工匠,从现在起就要做好学习规划,认真走好每一步。”
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卉认为,思政课不是照本宣科,要让理论接地气,劳模工匠进校园这种潜移默化的育人方式值得学习和借鉴。作为职业院校思政教师,我们要把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打造知行合一的思政课,不断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亲和力和吸引力,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在解决技术难题中传承匠心
当劳模工匠走出荣誉殿堂,当思政课融入机器轰鸣的车间,这堂思政课的下半场变得更精彩。
此行7名劳模工匠都是各自专业领域的技术大咖,刚走下讲台,又马不停蹄走进繁忙的生产一线。
如何高效检测判断封装是否虚焊?这个难题一直困扰着陕西东方航空仪表有限责任公司工艺员梁建阳。焊桥技术能手王美琼从“穿新鞋走旧路、穿新鞋走新路”两种思路、三个方面对问题进行剖析,给出解决办法。梁建阳听得频频点头,忙不迭地掏出手机加了王美琼的微信,以便今后请教。
把理论宣讲与推动解决企业技术难题结合起来,使思政课不再是空洞的灌输,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生产实践。在与技能大师面对面交流中,年轻工人亲身领悟到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这几个问题我给出的解决思路是改进加工工艺和设备,可以考虑进行分段加工,更换耐磨性好的特制刀具……”在某精密加工件机床前,针对加工件易变形、毛刺难去除、刀具磨损快等生产难题,张勇峰高举小巧的加工零件向围拢过来的工人仔细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操作中需关注的要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同为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的庞盛强赞叹道,这种交流形式很好,不仅解决了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团队学到了技能大师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还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
薛莹说,虽然这次宣讲只来了7人,但军工劳模服务团有50多名成员,包含各个工种,汇集了国防系统乃至全省顶尖的技术力量。企业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涉及面广、工种多,当场能解决的就现场解决,解决不了的带回去,发挥我们团队的智慧攻关解决。
马宏伟表示,让思政课走下讲台、走进车间和校园,使理论宣讲、精神传承与技术攻关同频共振,这次劳模工匠“助企行”“进校园”活动受到企业好评和职工欢迎。我们将继续创新思想政治引领的新路径、新方法,发挥好工会“大学校”作用,让更多的劳模工匠和工会干部参与进来,用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手段,探索数智技术赋能“大思政课”,讲好劳模工匠故事,团结引导广大职工听党话、跟党走。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