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西安市劳模精神展示馆见闻
本报全媒体记者 田永刚 阎瑞先 鲜康
西安市劳模精神展示馆外景。(文内图片均由本报全媒体记者鲜康拍摄)
临近“五一”,古城西安阳光灿烂,百花盛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怀着极大的热情,立足岗位、创新奉献,以实干实绩迎接属于自己的节日。
4月23日下午,陕西省总工会在西安市劳模精神展示馆举行“庆全总百年迎五星红旗展劳模风采”主题活动。
在50名劳模工匠代表的见证下,一面曾在天安门广场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跨越千山万水,被郑重地存放在西安市劳模精神展示馆,成为各级工会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又一载体。
西安市土门工人文化宫党支部书记、市劳模精神展示馆馆长钟辰表示:“我们要保护好、用好这面国旗,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弘扬‘三个精神’结合起来,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广大职工近距离感受国旗的神圣与庄严,进一步激励大家建功立业的主动性、积极性。”
近年来,西安市总工会把建好、管好、用好“劳模精神展示馆、职工书屋、爱心驿站”等工会服务阵地当成展示城市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联系服务职工的重要阵地、传递爱心接力的重要平台,竭诚为职工服务,团结引领广大职工听党话、跟党走,奋进新时代。
“三位一体”
打造西北工运文化崭新地标
西安市劳模精神展示馆位于西安市土门工人文化宫南院,建筑面积1395平方米,入选全国总工会命名的第二批“全国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月23日,记者与参加“庆全总百年迎五星红旗展劳模风采”主题活动的劳模工匠代表,一起走进西安市劳模精神展示馆。
全国劳动模范、党的十八大代表、中铁一局电务公司电力工高级技师窦铁成,站在馆内自己的事迹展前对记者说:“在这里接受咱们工人报记者的采访,我很高兴!记得2021年揭牌时,西安市总工会邀请了我,但因参建一个重大项目没有来成,一直是个遗憾。我今天早早就来了,前前后后仔细看了一遍,觉得这里的参观环境、布展风格、展出内容都挺震撼人心!”
西安市土门工人文化宫副主任、市劳模精神展示馆副馆长闫觅告诉记者:“当初可不是现在的样子!”西安市土门工人文化宫于1958年建成,随着时间的推移,院内设施陈旧、墙面斑驳、道路不平,沿街房屋对外租赁,服务职工的职能大大降低。
劳模工匠代表在西安市劳模精神展示馆参观学习。
2018年,全国总工会作出了工人文化宫清理整顿、回归主责主业的部署。陕西省总工会要求加强工人文化宫建设管理工作,重塑工人精神家园。西安市总工会坚决落实上级工作部署,规划在土门工人文化宫建设“西安市劳模精神展示馆、西安市总工会示范职工书屋、西安市职工文化艺术交流展示中心”。随后,按照“突出公益、聚焦主业、自主经营、依法监管”的要求,成立工作专班,细化目标任务,三位一体,全力推进清理整顿工作。
当时,遇到最大的难题是空间整合。该文化宫南院仅有1395平方米,如何在有限空间内全景式呈现劳模风采?设计团队创新性采用“时空折叠”理念:以时间轴串联“群星耀九州”“回首来时路”“走进新时代”三大主题,利用声光电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区。
为了再现劳模劳动的场景,建设者走访37位老劳模,征集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劳模奖章、八十年代的纺织女工围裙,2000年前后的航天零部件等珍贵实物……全国劳动模范、西安纺织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教练员黄云娜说:“看到自己的工具和工服被陈列在展柜里,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市总工会要建好劳模精神展示馆的决心和信心。”
2021年7月23日,西安市劳模精神展示馆建成,成为西北地区首家劳模精神展示馆。在开馆仪式上,时任西安市总工会二级巡视员的冯增权表示:“劳模是时代的标杆。不仅要让展示馆成为弘扬和传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展示劳模风采的重要载体,更要把它打造成职工思想引领品牌阵地。”
2023年7月11日,该馆被命名为“全国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至此,短短两年时间,该馆还被授予“西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陕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陕西省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成为西北地区首创的工运文化地标和职工思想引领品牌阵地。
匠心独运
全景式多角度展现劳模风采
踏入西安市劳模精神展示馆序厅,正面呈现了全国工会系统获赠的唯一一面天安门广场国旗,庄重与神圣之感扑面而来。高悬的天花板上,以全国劳动模范奖章为核心的装饰熠熠生辉,金色五角星环绕,诉说着荣耀与敬仰。四周墙面主色调为红色,如燃烧的火焰,洋溢着激情与活力。
“以时间为轴,以精神为核,这里不仅是劳模事迹的展示,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讲解员刘一廷如数家珍地介绍:展示馆分为序厅、正厅与尾厅,正厅又分为“群星耀九州、回首来时路、走进新时代”三个展厅,精选了103位劳动模范、8个先进集体,覆盖工业、农业、科学技术等多个行业,时间跨度从新中国成立至今。
在第一展厅集中展示了19位著名劳动模范的风采;第二展厅主要介绍了三秦大地上涌现出的37位劳动模范;第三展厅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评选的47位劳动模范、8个先进集体的事迹。尾厅展示了西安市劳动模范奖章、劳模相关图文资料、劳模待遇的有关政策文件以及沉浸式观影厅等。
在第一展厅,记者看到了全国劳动模范、“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的事迹。在长达40多年与荒沙碱滩的抗争中,他带领村民在不毛之地种活了1.4万亩树木;承包治理3000多亩荒沙,使树木的成活率达到80%;创造治沙与致富相结合的新模式,办起了千亩樟子松育苗基地、百头肉牛示范牧场、3000吨安全饲料加工厂等经济实体,为彻底改变毛乌素沙漠南缘“沙进人退”的恶劣环境作出了杰出贡献。
在石光银的旁边,是“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获得者路生梅的事迹。她1968年从北京第二医学院毕业,被分配到佳县人民医院工作,一干就是53年,用行动践行了“为党工作50年,为佳县人民服务50年”的承诺。退休后,她拒绝外地医院的高薪聘请,坚持每周在县医院和中医院义务坐诊,接诊患者累计超过15万人次,用赤诚的医者仁心守护着革命老区人民的生命健康。
今年初,西安市总工会对该馆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全面提升”,进一步升级了服务功能,优化了展馆布局,力求多角度全景式展示劳模风采,讲好劳模故事、工匠故事。
西安市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陈曦说:“在全面提升中,我们用工匠精神重新布局,特别注重‘科技+故事’的模式,引入多项数字化、智能化展陈技术,让劳模事迹活起来;通过高清视频、互动触屏等形式,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劳模的奋斗历程。”
薪火相传
让劳模从展馆走到职工身边
4月23日上午,“匠心传承筑梦未来”——西安市劳模工匠进校园暨秦腔文化传承示范课活动在西安市凤景小学举行。西安市劳动模范,西安三意社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执行董事兼总经理侯红琴在讲授秦腔基本知识的同时,还展示了高亢激越的唱腔和细腻传神的表演。通过这种“沉浸式课堂”的模式,让小学生近距离感受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劳动模范的风采。
近年来,中共西安市委宣传部、市总工会与市教育局联合开展了“劳模工匠进校园”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劳模精神展示馆的引领示范作用,在邀请中小学生前来参观学习的同时,又组织相关劳模工匠走进中小学校,讲述劳模故事、工匠故事,展示绝技、绝活、绝招,为全市中小学生上好“劳动思政课”,教育引导他们从小树立“热爱劳动、热爱创造”的观念,争做堪当历史重任的时代新人。
刘欣宜是庆安小学一名“红领巾讲解员”,在讲解陕西省劳动模范、中国工程建设设计大师张锦秋的故事后,她写下这样的感悟:“原来劳模不是高高在上的英雄,而是像张锦秋奶奶一样,用一生做好一件事的普通人。”
4月25日,一场别开生面的“技能传承课”在中航富士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火热开讲。这是西安市总工会创新开展“工人大思政课”的一次探索实践,让劳模工匠与职业院校学子在生产线旁“零距离对话”,通过切磋技艺、分享成果、交流思想,激励莘莘学子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在日常工作中学技能、练本领、增才干。
近年来,西安市总工会通过持续推进“劳模工匠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社区”活动,让劳模故事“飞入寻常百姓家”,让“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深入人心。
2024年9月11日,由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西安市总工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主办的驻华大使夫人西安行之缘聚工会活动在西安举行。驻华大使夫人们通过参访西安市劳模精神展示馆等职工服务阵地,不仅领略到了中国劳模精神的崇高与伟大,更深刻感受到了中国工会在促进职工发展方面所做出的不懈努力与显著成就。
西安市劳模精神展示馆对外开放已经四年多,前来参观的中外团队和职工群众络绎不绝,包括老挝工联代表团,全总调研组、湖南和上海工会等参观团队,已接待参观者超12万人次,成为许多工会干部培训的“必修课目”、青少年劳动教育的“第二课堂”、职工疗休养的“精神驿站”、传承和弘扬“三个精神”的品牌阵地。
西安市总工会党组副书记、常务副主席王雷表示,要围绕全市“深化六个改革”重点工作,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等重点领域,继续发挥劳模精神展示馆的思想引领和教育阵地作用,讲好讲深讲活“陕西工人大思政课”,扎实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大中小学生进企业”活动,通过丰富的互动体验和生动的劳模故事,让劳模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进一步在全社会唱响“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时代主旋律。
实物陈列感受劳模的奋斗历程。
第一展厅“群星耀九州”,展示了全国范围内著名劳模的先进事迹。
尾厅展示了西安市劳动模范奖章以及与劳模相关的图文资料等。
全国劳模窦铁成在自己的展板前回忆往昔的奋斗岁月。
责任编辑:陈沐妍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