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生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个人口出生高峰期主体人群,总量约2.45亿人。岁月如梭,当年的“婴儿潮”正在变成“老龄潮”——他们正以每年2000多万人的速度陆续退休。这意味着未来10年内,我国将迎来史上最大的“退休潮”。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懂科技、爱时尚、会享受、肯消费……与“传统老人”相比,“60后”退休群体将为养老观念和养老方式的更新迭代注入怎样的新活力?
旅游、圆梦、短视频……多彩的“初老”生活
深秋的黄昏,江西宜春明月山景区的温泉池中,氤氲水雾里交杂着各地方言,互相分享旅途感受时,方言便转换为普通话,“我们已经来过好几次嘞!”“白天去了羊狮慕,爬了明月山,晚上泡一泡温泉,蛮惬意……”
“来此旅游的‘60后’退休群体越来越多,而且基本上是短期游,这些活力老人‘流动’得快。”宜春市明月山温泉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文旅局负责人陈子巍说,“60后”退休群体旅游不拘泥于拍照、看风景,还舍得花费,会办月卡、年卡泡温泉,也会喝咖啡、品茶。景区一咖啡厅服务员告诉记者,来店里消费的人大多五六十岁,贵的咖啡也经常有人点。
江西省卫健委老龄健康处处长肖守渊说,大批“60后”退休群体的生活过得多姿多彩,品茶、美食、旅行、运动……“说走就走”成了他们习以为常的事。
卸下朝九晚五的职场羁绊,不少“60后”回归本心,重视内心需求。“60后”王琴芝正在南昌市老年大学学习吉他、萨克斯、手风琴,“年轻时很羡慕别人会吹拉弹唱,一退休我就来圆梦了,以后还打算学古筝、古琴”。王琴芝说,每次来上课都要背着乐器骑20多分钟的电动车,但不觉辛苦,“退休后我变得更忙了,快乐地忙碌”。
南昌市老年大学校长邾更亚说,在近万名学员中,年龄在53岁至62岁的“60后”学员占比最大、达47.5%,声乐、时装、摄影……80多门课、406个班供不应求。
刷短视频、网购、追网文……伴随着互联网普及一路走来的“60后”更容易获得“触网”的快乐与便捷。今年62岁的南昌居民王美华向记者展示她的短视频账号“俊美水兵舞”时喜不自胜:“我已经发视频作品1100多个!”从公司退休后她便教人跳水兵舞,发短视频成了她的闲暇爱好。
“不一样”的“60后”退休群体
肖守渊认为,“60后”逐步进入老年后,人们对老年群体的认识、应对、接纳都会有所改变。
“无论是知识、财富、眼界、阅历、能力,还是生活习惯,‘60后’与此前的老人都有很大区别,现在坐在公园下棋、打麻将的比上一代少了,刷短视频、玩直播、抱团旅游的多了。”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系教授翟振武说:“即使是没有读过大学的,他们也普遍有城市生活工作的经历,造就了开阔的眼界和全面的能力。”
受访人士归纳,“60后”有些“特殊”:参与并推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产生了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是响应计划生育子女负担较轻的一代人、是目前资产较多消费潜力较大的一代人……这些鲜明的群体特征,让他们与“传统老人”相比,呈现着不一样的状态和心态。
今年60岁的文娅来自浙江义乌,她说,身边越来越多的“60后”不再像父辈那样从五六十岁就开始带孙辈然后慢慢更老,他们注重自己精神快乐的意识更强,有些“60后”宁愿出钱请保姆带孙辈,也不愿意完全牺牲自己的享乐时间。王美华的独生女已成家,老公虽中风但一直请人照顾着,家庭负担并不重的她每周教三四百个学员跳水兵舞,乐在其中的她说:“我老公也并不希望我只围着他转,跳舞带给我快乐。”
“60后”南昌市民王晓媛经常与朋友结伴旅行,她说:“养老内涵随时代发展变得更加广阔,退休是我们职业生涯的终点,也是我们人生第二段好时光的起点。”
提供更精准的服务
新的生活追求催生新的养老需求。受访人士认为,多元化的新型养老方式正在从“60后”身上获得突破,他们的养老愿景和边界从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医扩展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这需要足够的供给来支撑。如何精准深耕银发经济的蓝海,扩大养老供给,构建老龄友好型社会,是一个大课题。
当前养老产业和其他涉老产业需要进一步有效供给、精准服务。肖守渊举例说,可以为“60后”退休群体打造出“在路上的银发经济”——文旅部门统筹规划推出周期为几十天的旅游线路,按不同主题串起景点,各景点之间的接驳要做到无缝对接,让老人有序地轻松旅游,也让景区、餐饮等相关单位接待信息明朗、不打乱仗。“全国只要有1/10的老人一年有几个月在路上,餐饮、交通……市场可观,而这块光靠个体旅行社零打碎敲是难以做好的。”他认为,针对老年人营养的配餐服务及相关产业也是很有前景值得关注的。
针对“60后”退休群体求知欲旺盛,但老年大学普遍“一座难求”的情况,受访人士认为,可在加大投入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的同时,依托社区、乡镇现有资源就近施教,办好家门口的老年教育,也可引入社会力量办学,鼓励老年人自发组织办学等保障城乡“60后”退休群体老有所学。
翟振武、肖守渊等人士认为,“60后”退休群体普遍有较强的责任心、时间观念和执行力,善用他们,为老有所为量身定做就业服务可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同时,也要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障老年人劳动就业权益和创业权益。(新华每日电讯 记者李美娟、贾伊宁)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