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国强 姜辰蓉 李浩
1998年陕西省榆林市获批成为全国第一个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开启了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历史。经过20年的发展,陕北不仅煤油气等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快速增长,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还通过科技引领、提质增效,不断探索能源、资源就地转化新路径,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能化产业转型升级,作出重要贡献。
能源开发不断突破实现陕北跨越发展
陕北地区有着丰富的煤、油、气、盐等资源。以榆林为例,这里煤炭、石油、天然气探明储量分别为1490亿吨、3亿吨和1.18万亿立方米。1998年,国家将这里列为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20年来,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累计开工了175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达到8000亿元。
统计显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2017年煤炭产量4.5亿吨,20年增长了23.4倍。石油、天然气产量分别达到2566万吨和204亿立方米。目前,陕北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兰炭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甲醇生产基地,国内重要的氯碱产业生产基地。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快速发展,为全国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动力保障’。”榆林市能源局局长秦林惠说,“榆林的煤炭产量占到全国煤炭总产量的10%以上,其中有80%直接输出,20%就地转化;榆林的原油与天然气也通过10多条管线,输往北京、上海、山东、宁夏等全国各地。”
能源开发带动了陕北老区的跨越式发展。据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研究,2017年陕北地区实现生产总值4585亿元、工业总产值533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61亿元、财政收入453亿元,20年分别增长了32倍、52倍、46倍和42倍。
“能源经济”的发展不仅提高了陕北老区群众的收入水平,还改善了当地的民生保障和生态环境。20年来,陕北地区累计脱贫人口150万人。2017年,榆林、延安两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2318元和23045元,高于陕西省平均水平。经济实力的增强,也支撑了陕北地区的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环境治理工程,目前榆林、延安两市的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33%和46%,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区域板块规模推进产业“集群效应”显现
经过多年发展,陕北能源化工基地不断探索延伸产业链条、优化布局配置,产业发展呈现集群化、高端化、多元化的良好局面,使这里能源生产总量快速增长,能源转化规模大幅提升,大型项目持续推进,基地建设的“集群效应”初步显现,为能源产区转型探索发展新路打下良好基础。
据了解,到2017年底,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煤电装机规模达1648万千瓦,形成了煤制甲醇580万吨、煤制烯烃240万吨、兰炭5000万吨的生产能力,并建有神东和陕北大型煤炭基地、延炼和榆炼等炼油基地、西气东输和陕京线等国家天然气主干线、神府和榆横大型煤电基地。
陕西省发改委主任卢建军说,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将加快高端化步伐,积极推进资源深度转化,围绕煤炭分质利用和煤基精细化工两大主攻方向,推动煤化工向下游高附加值产业链延伸,加快推动煤炭利用以燃料为主向燃料和原料并重的转变。
经过多年发展,陕北能源化工基地非化石能源开发也蓬勃兴起。据榆林市发改委统计,过去五年,榆林先后建成全国首个分散式风电项目和陕西省首个风电场、首个大型光伏电站,新能源装机超670万千瓦,2017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到全市电力总装机的30%。
榆林市发改委规划办主任马富泉说,下一步榆林将大力发展循环产业,逐步形成从开采到转化到尾气废渣综合利用“吃干榨净”的完整产业链。
技术创新持续发力引领行业向高端迈进
技术创新突破成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高端化发展的关键引擎。以陕北为开发基地的陕西煤业化工集团2011年就实行了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成立了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加大科技创新研发力度。陕煤集团目前已建成6个国家级科研平台、30余个省级科研平台,两个产业联盟,初步形成优势互补、相互支撑的科技研发平台集群。
“我们一直非常重视和鼓励创新。仅集团下属神南矿业公司2017年一共申报创新项目达2972项,直接实现创效价值5.42亿元。科技创新已经成为驱动企业提质发展的‘最强引擎’。”陕煤集团总经理严广劳说。
马富泉说,科技为能源化工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在“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的发展模式下,一大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能化装置成功投入运行,如煤焦油加氢技术、世界首套万吨级煤基甲醇制芳烃、全球首个煤油混炼等项目都是全球领先的能源深度转化项目。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