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巴山第32届路地群众运动会 |
全国铁路总工会主席何玉华组织拔河比赛。胡德才摄
5月22日晚,记者随多方参赛人员一起,登上飞驰的列车,穿越秦岭,挺进大巴山,奔赴孕育了“巴山精神”的地方——西安铁路局安康工务段巴山工务车间。巴山第32届路地群众运动会将在这里举行。
在偏远、艰苦的铁路站区,如何缓解相对落后的文化生活与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矛盾,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课题。
如今,巴山路地群众运动会已成为一席“文化盛筵”。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记者走进巴山感受本届运动会的魅力。
大巴山,在陕、川、渝、甘、鄂五省市境内绵延1000公里。巴山工务车间管内襄渝线穿越大巴山,处在川陕交界地带。建在山下河谷洼地里的巴山工务车间党总支,四面群山环抱。23日8时许,运动会开幕前,中国铁路总公司党组成员、全国铁路总工会主席何玉华,陕西省总工会副主席张仲茜及中央和地方新闻媒体记者等走进“巴山精神”荣誉室时,被这个偏僻小站独特的文化产品深深震撼。
荣誉室里以图片、实物、书画等形式展示,分创业历程、奋进足迹、亲切关怀、和谐共建、安全基石、荣誉奖牌六大主题,展示了“巴山精神”35年的成长发展史、巴山铁路人35年的艰苦奋斗史。
担当讲解的是巴山第一位女硕士刘玲。她讲道:“‘巴山精神’,是巴山铁路人‘安心山区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开拓进取的拼搏精神、坚定乐观的自强精神’。这句话概括了35年来一代代巴山铁路人以吃苦为荣、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奋发进取的历史。”
墙壁上泛黄的老照片、陈列柜里的劳动用具,将参观者们带回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襄渝线通车运营,一群来自北京、西安、宝鸡等地的年轻人,担起确保大动脉安全畅通的使命。他们住在四面透风的干打垒房屋里,守护着电气化铁路,点了8年的煤油灯......
“职工们对美好生活的梦想,就是基层党组织的努力方向。党总支带领巴山铁路人自己动手,在艰苦创业中改善生存环境。”刘玲说:“这组照片反映的就是巴山历届路地群众运动会的历程。”1981年,在“地无三尺平”的巴山,职工们在乱石滩上修建了第一座篮球场,举办了第一届运动会;上世纪90年代,通过技术比武的方式,这里又修建了第二座篮球场;经过4次翻修,形成了今天运动会的主会场。32年来,巴山举办了32届运动会,以其独特的文化软实力,不断丰富并深化着“巴山精神”。
听着老照片背后的动人故事,参观着历史厚重的荣誉室,大家同巴山职工群众一样,对运动会充满期待。9时10分,运动会正式开幕。伴着激昂的《运动员进行曲》,21支代表队运动员们精神抖擞地列队入场。不但有公务段的职工,还有当地的武警官兵、学生、村民、施工企业等,不一会儿,400多平方米的篮球场,聚集了数百名运动员。球场外围,人们扶老携幼地赶来观看,个个神采飞扬。
开幕式上,全国铁路总工会主席何玉华代表全国铁路总工会向巴山镇中心小学赠送现代教学器材,使山区小学老师告别了粉尘教学;陕西省体育局人员向巴山站区赠送体育器材,鼓励职工群众健康运动、文明生活。
省总工会副主席张仲茜说:“巴山路地群众运动会坚持举办32届,成为传播文明、增进友谊、共建和谐的桥梁和纽带。”
老巴山铁路人贾耀财说——“巴山是我们一家三代人的乐园,只要我还活着,年年都参加运动会。”23日10时许,“情暖巴山”路地群众文体展演拉开序幕。
欢乐的人潮中,记者发现了第一代巴山铁路人贾耀财。他已退休9年。1977年进入铁路,在巴山工作了27年,至今已参加了32届运动会。他边看节目,边眯着眼说:“巴山是我们一家三代人的乐园,只要我还活着,年年都参加运动会。”
原来,贾耀财的女儿贾学珍也是巴山铁路人,在巴山工区当防护员。42岁的贾学珍戴着眼镜,声音脆亮。32年前,她就乐颠颠地跟在父亲身后参加运动会。1988年上高一时,她请假从镇巴县渔渡镇走到巴山参加比赛,来回赶了40多里山路。1992年3月,她进入铁路,接过父亲的接力棒。2002年,女儿出生后,她又抱着孩子参加运动会。今年5月,西安局成立弘扬“巴山精神”劳模先进报告团,贾学珍光荣地成为宣讲者之一。
(下转二版)
(上接一版)
2008年,在北京奥运会倒计时100天之际,巴山第27届路地群众运动会隆重开幕,“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传承到巴山。2009年,老巴山铁路人、安康工务段工会主席王宝刚作为铁路系统唯一一名职工体育工作者代表,登上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彩车。他自豪地向人们讲述着“巴山精神”、巴山运动会。
今年,巴山第32届路地群众运动会参赛队达21支,比赛项目19项,成为历届参赛人数多、地域广、花样多、文艺节目最丰富的一届运动会。与以往不同,西安铁路局邀请6位老先进典型从各地赶到巴山,在现场与职工群众互动,讲述对巴山的真实感受。
此时,展板上出现了一张曹美英的照片,她和工友系着安全带,在黑水河钢梁桥上刷漆除锈。青年志愿者“90后”男孩吉文佳告诉记者:“那时巴山没有托儿所,她把自己拴在桥上作业、把女儿拴在床上睡觉的事迹,我特别敬佩她。”23岁的吉文佳毕业于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分配到巴山。他家在渭南市,与偏远闭塞的巴山形成了鲜明对比。上大学时,吉文佳曾组建了校电声乐队。为此,党支部书记夏传康专门给他提供展示的舞台,把参加第31届路地群众运动会演出的唯一节目交由他负责。吉文佳写剧本,和5个青工一起,利用业余时间排练。《工务人相亲记》演完后,好评如潮,“红娘工程”就此启动,解决了职工交友相亲难题。
吉文佳说:“选择巴山我不后悔,这里就是我实现梦想的舞台。”作为工区维修副工长吉文佳常年在6个站区流动,居无定所,几乎天天在线路上作业。最近,他光荣地当选为团中央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30多年来,巴山工务车间党总支借助巴山路地群众运动会平台,不断汲取“巴山精神”营养,尊重人的个性差异,尊重职工的首创精神,激励人们脚踏实地去实现人生价值,营造了“人人希望成才,人人都能成才”的浓厚氛围。
去年,刘玲和170多名新入路大学毕业生一起到巴山接受岗前培训。此前,不少人心绪难安。通过参与征文、演讲比赛、文体活动,观看《巴山路魂》专题片,参观“巴山精神”荣誉室,瞻仰筑路烈士陵园,和巴山铁路人一起工作学习,他们选择了留下。
巴山成了人才“蓄水池”,至今从这里走出去了89名技术干部和管理人才,培养出全国、省部和局级劳模8名。
一种精神只有经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才具有旺盛生命力和持久影响力。以运动会为纽带,形成于巴山铁路人安全生产实践的“巴山精神”恰恰印证了这一道理。23日,竞争最为激烈的是篮球比赛。“好球!”巴山镇中心小学副校长薛远超兴奋地高喊着。从2000年到巴山教学至今,他年年参加运动会。赛场上,大多数裁判为镇小学老师。30多年来,巴山工务车间党总支每年都援助教学设备、文化体育用品,并联系中国青少年扶贫基金会建起了一座校图书馆。如今,这所小学成了镇巴县教学设备最先进的学校之一。
巴山镇也是运动会的“铁杆成员”,与铁路在文化娱乐和体育比赛中建立起深情厚谊。巴山工务车间党总支先后修建4座便民桥、10条便民路,与乡镇共建和谐广场,硬化巴山街道,多方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镇小学还把“巴山精神”郑重刻在了学校醒目处,引领老师们向巴山铁路人学习。去年,还把铁路安全常识编进《农村小学的社会与生活》教材。在襄渝线安装封闭网时,巴山村民没有一人阻挠施工;在历年防洪抗汛中,村民们一发现水害,就第一时间主动向车间报告。创造了连续35年安全无事故、人员零伤亡的不凡业绩。
人民铁道报记者唐茹
本报记者柳江河
责任编辑:sxworker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