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峣峣者易折,皦皦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段精彩而富含深刻哲理的文字,是东汉李固的名言。李固,汉中南郑(今汉中市南郑区)人,他刚正无畏,一身浩气,是东汉中后期公认的忠臣楷模,时人以“北斗喉舌”誉之。
说起这段流传千古名言的诞生,还与东汉另一位名人黄琼的出仕有关。《后汉书·黄琼传》记载,江夏郡安陆县(今湖北安陆北)的处士黄琼,他的父亲叫黄香,就是“二十四孝”中“扇枕温衾”故事的主角,其年仅九岁时便知事亲之理,孝子之名远播京师,有“天下无双,江夏黄香”美誉。和帝、安帝朝,黄香历任魏郡太守、尚书令等职。为此,黄琼最初也因父亲的影响被任命为太子舍人,然而黄琼托病没有就职。到了安帝延光元年(122年),黄琼父亲去世了,服丧期满之后,五府一起辟召黄琼,仍辞而不仕。顺帝永建二年(127年),公卿再次共同荐举黄琼,进而皇帝下诏派公车前往征召黄琼与会稽人贺纯、广汉人杨厚。当乘公车走至纶氏县(河南登封市西南)时,黄琼又托病不行。因为多年来学识丰富,名望很高的黄琼,看到很多有名望的人被征聘授官之后,才发现他们的才能与名望并不相符,实为欺世误国之徒。所以黄琼产生了只想做个清高的隐士,不愿出来做官的想法。
这时,身为处士的李固,久仰黄琼学识人品。闻知情况后。李固希望黄琼能出来为官,认为名声过高的人容易受到攻击,名声过盛的人容易被误解,激励黄琼用事实证明自己不是那种孤傲自恃、名不副实的人。于是就写信给黄琼劝道:“闻已渡伊、洛,近在万岁亭,岂即事有渐,将顺王命乎?盖君子谓伯夷隘,柳下惠不恭。故《傅》曰‘不夷不惠,可否之间’,圣贤居身之所珍也。诚〔遂〕欲枕山栖谷,拟迹巢、由,斯则可矣;若当辅政济民,今其时也。自生民以来,善政少而乱俗多,必待尧舜之君,此为志士终无时矣。尝闻语曰:‘峣峣者易折,皦皦者易污。《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近鲁阳樊君被征,初至,朝廷设坛席,犹待神明。虽无大异,而言行所守亦无所缺。而毁谤布流,应时折减〔者〕,岂非观听望深,声名太盛乎?自顷征聘之士,胡元安、薛孟尝、朱仲昭、顾季鸿等,其功业皆无所采,是故俗论皆言处士纯盗虚声。愿先生宏此远谟,令众人叹服,一雪此言”。
李固从国家社稷出发,博古通今引经据典,劝诫黄琼审时度势,“若当辅政济民,今其时也”。黄琼听从了李固的建议,愿意为国家效劳辅政济民,入京被拜为议郎。黄琼为官清贞守正,廉平公正,政声卓尔。累官至司空、司徒、太尉等职,遍历三公。
解析这段名言,共由三段落组成,前两段落文辞语出有典,是博学多才的李固融会贯通前人文辞章句的凝练之语,所以李固以“尝闻语曰”表述,申明其为引用。第一段落“峣峣者易折,皦皦者易污”句,出自收录上古至先秦的诗歌选本《古诗源》之《古逸诗》卷,其中就有“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之句,缺,器破也。引申为折。皦,玉石之白也。引申为皎洁。证明该俗语在先秦时就已流行。第二段落“《阳春》之曲,和者必寡”句,源自战国时著名辞赋家、楚国人宋玉《宋玉对楚王》文中所言,《后汉书》注之曰:“宋玉对楚襄王问曰:‘客有歌于郢中者,为《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百人。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第三段落“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句,为李固本人所创。《汉语成语辞典》:“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一成语,最早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黄琼传》,也就是《李固给黄琼书》中的语言。(刘乐)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