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全媒体记者 鲜康
1934年12月,一列蒸汽机车驶进西安,悠长的汽笛声在古城回响,陇海铁路由潼关铺轨到西安。从此,一座歇山式大屋顶仿古殿堂建筑站房西安火车站拔地而起,站场规模2台6线,开行客车3对。此后,它历经多次改造,从1982年首次大型站改,到2016-2021年扩建,规模由6台11线增至9台18线,设计年旅客发送量达4800万人次,蜕变成如今拥有高架候车室、南北双广场、双站房、双地铁接驳的综合交通枢纽。
2024年12月,西安火车站迎来了它意义非凡的90岁生日,这座曾以“西部第一窗”的美誉享誉全国、将中国元素与现代设施精妙融合的火车站,历经多次的变革与洗礼,见证了无数的离别与重逢,也见证着城市的发展与繁荣。
点亮温暖旅途之光
岁末的候车大厅,旅客们脚步匆匆却也满是温馨。母婴室里设施齐全,医药箱随时待命,重点旅客有专人护送,亲情服务台的工作人员耐心解答着旅客的各类疑虑。
“旅客乘车方便,我心里也就踏实了!当年师傅手把手教我要耐心、细心、精心服务旅客的这股劲儿一定要传承下去。”客运员罗冰说。
身为西安火车站“丝路缘”亲情服务队的一员,罗冰和搭档史韩丽将“让旅客开心得像花儿一样出行”奉为工作信条,时刻关注重点旅客信息,精准做好乘车服务引导。
自1934年建站起,西安火车站虽历经枪林弹雨,历经多次修建,却始终坚守以旅客需求为导向的服务初心。魏淑琛、甄兰香、杨乾玲、孟彩、谭仲元等全路闻名的先进劳模相继涌现,为车站服务积淀下熠熠生辉的精神财富。
近年来,西安火车站持续创新,从服务模范引领,到售票变革;从引入星级服务理念,到开展“开门评站”,打造“丝路缘”服务品牌……既给铁路客运发展累积经验,更为旅客便捷体验,传递古城温度。
开启便捷出行新程
“再也不用熬夜排队,这感受太真切了!”12月10日,从广东搭乘火车返回西安的务工人员房建宁难掩兴奋,“以前从老家来,得提前一天到西安,通宵排队买票,现在当天到就能走。”这一变化得益于西安车站2020年的改扩建工程,车站变身为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枢纽。
谈及候车环境,房建宁说:“以前室外排队,现在四季如春,真的舒服多了,火车乘客增多却更感轻松,这是祖国发展的真实写照。”针对普速列车常客务工人员、老年旅客的出行难题,车站优化智能设备、推进适老化改造,打造无障碍出行环境。
记者走进售票大厅,最大的感受是秩序井然。售票员张怡介绍:“现在每个窗口都能办理售、改、退业务,旅客只要找人少的窗口排队就行。”车站还专设爱心窗口,老花镜、放大镜、手写板、翻译器、助听器一应俱全。
同时,西安火车站还致力于满足日益多样化的旅客出行需求,已经开行了赏花专列、研学专列、马拉松专列、球迷专列等多趟定制化旅客列车,并推出了一批精准、个性化的客运服务产品。
赋能城市发展新篇
“西安人的城墙下是西安人的火车……”熟悉的旋律响起,当下的西安火车站,已然成为古城网红打卡胜地。
身为传播古城文化的前沿“窗口”,西安火车站处处散发着浓郁国风。建站初期,西安火车站屋角翘起飞翼,铺设绿色琉璃瓦,朱红色屋身墙体“磨砖对缝”,彩绘的天棚藻井门窗雕刻菱角花纹,气势磅礴,庄重肃穆。如今,踏入车站,墙面、柱子、玻璃栏板等处的回形纹元素映入眼帘,站内大量融入古城历史遗迹元素。南站房精心保留承载时代记忆的“西安”标识与立面大钟,翻新了饱含几代西安人回忆的吊顶、吊灯,壁画《丝路百景》娓娓诉说古今丝绸之路的文化传承。
候车室内精心打造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高铁4个主题展厅,集人流通行、火车文化展示、商业运营三大功能于一体。展厅旁的中欧班列进口商品超市里,琳琅满目的进口商品可供旅客随心选购。
伴随西安都市圈能级攀升,其辐射带动范围持续拓展。如今,西安火车站与西安地铁4号线无缝对接,实现了高铁、普铁、公路、城市轨道高效融合。从西安火车站驶出的复兴号动集动车组覆盖三秦,将陕西地级市(区)悉数纳入西安4小时经济圈,加速周边人文、经济、产业向西安汇聚,辐射带动能力崭露头角,跑出地区同城化发展“加速度”,打造城市发展新篇章。
俯瞰屹立90年的西安火车站,600年前的明城墙和1000多年前的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独特的“站、宫、城”结构,融合历史文化遗产与现代交通功能,助力城市与区域发展迈向新高度。
如今,老站焕新生。2025年春运即将拉开帷幕,走过90岁的西安火车站依然很忙碌。一趟趟列车途经都市,穿越山野,无数的人们带着梦想和希望,从这里出发。
12月27日拍摄的西安火车站全貌。
1937年,改名为长安车站。(资料图)
二十世纪70年代的西安火车站。(资料图)
2024年暑运期间,旅客在改扩建一新的站台乘车。(资料图)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