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定位 特色发展 真抓实干
陕西是中国革命、工运事业的热土。1942年,陕甘宁边区总工会开展“赵占魁运动”,开启了中国劳动竞赛和劳动模范运动的先河。1950年7月成立的陕西省总工会,在挑战中前行,在前行中摸索,在摸索中总结,诞生了一系列在工会系统具有创新性的成就。
进入新时代,陕西工会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勇于创新、敢于争先的精神,不断开拓工作新局面,为工运事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近年来,陕西省总提出“当好群团组织排头兵,力争陕西工会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目标。
“工作要有突破,关键在于找准定位、特色发展、真抓实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强。”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郭大为说。
劳模工作突出服务性
“我从未想过能以劳模身份圆自己的大学梦!”全国劳模何菲说。她是咸阳纺织集团公司赵梦桃小组生产组长。2020年9月17日,包括何菲在内的陕西各地各行业的劳动模范、“三秦工匠”,以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45人进入西安交通大学就读,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学生。
从工人到大学生,得益于陕西省总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举办的首届劳模工匠学历提升班。学员完成学业后可获得西安交大学历和学位证书,陕西省总承担全部学员学费175万元。这一人才培养模式让劳模工匠有机会步入大学深造。
近年来,陕西省总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开创性的制度、举措,使劳模工作由常规型向创新型转变、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包括对劳模档案实行动态
管理,做到劳模转入、转出有记录,全程跟踪服务;建立健全省级帮扶制度,对所有劳模生活状况逐一摸底,单独核算每名劳模的补助金额,直接发放到个人账户,近5年全省共组织3000余人次省部以上劳模疗休养,为1万余人次劳模体检;每年拿出500万元预算,激励职工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省部以上劳模和“三秦工匠”学历层次提升的每人奖励5000元。
“文化乐园”迎来“第二春”
近年来,工人文化宫成为三秦大地的一道亮丽风景。在榆林,工人文化宫成为全市的一个新地标;在铜川,盛满煤城记忆的王益区工人文化宫经过拆除重建,面积扩大数倍,功能应有尽有;在咸阳,工人文化宫免费提供场地、日常服务等,吸引20多位文艺领军人物入驻……
陕西原有工人文化宫绝大多数建于20世纪50~80年代。随着建筑老旧、设施落后、人才流失、功能弱化,工人文化宫昔日辉煌不再。如何振兴工人文化宫成为困扰陕西各级工会的难题。
为此,陕西省总全面推进工人文化宫阵地建设,推动政府把工人文化宫建设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财政预算计划。
针对建设资金瓶颈,陕西省总力促形成“地方财政为主、上级工会支持、本级工会专项投入”的经费保障机制。目前,全省各级工会已累计投入工人文化宫建设专项经费3.8亿元,拉动全省各级政府投入19.2亿元,新建和改造项目达75个。
与此同时,陕西省总实施“出租收回、以建促改、规范管理”三同步的清理整改,使全省能发挥功能、为职工提供服务的工人文化宫比例达到81.2%。
目前,陕西工会已在全省11个地市建设或改造103座地方工人文化宫,覆盖全省108个县市区中的94个县(区)。全省三分之二的工人文化宫被纳入公益类事业单位序列。陕西工人文化宫迎来了建设发展的“第二春”。
打通服务职工“最后一公里”
“23个红色景区恭候,2.5万张20元消费券等你拿!”这是陕西省总今年5月~10月在“陕西工会”APP上开展的“红色寻访”普惠性活动。得益于陕西智慧工会突飞猛进的建设、发展,如今,全省900多万职工可以通过多种多样的渠道“一键对接”直达工会。
适应信息时代职工对工会工作方式的新要求,近年来,陕西省总着力建设智慧工会。2019年8月,陕西网上工会一期上线,全省工会组织和工会会员实名制信息采集开始。2020年10月,“三大入口、六个平台、一个中心”的陕西“网上工会”服务职工体系架构正式形成。
截至目前,全省工会组织和工会会员实名制,已录入工会组织14.1万个、工会会员868万人;“陕西工会”APP下载量突破210万,注册用户49万,实名认证会员33.56万;微信公众号粉丝数突破50万。
入会、转会、建会,法律维权、互助保障、技能培训……目前,陕西智慧工会提供的服务已达20多项。陕西省总还投入消费扶贫专项资金1000万元,助力消费扶贫。目前,线上交易额已突破1.08亿元。
“2018年陕西工会十四大以来,我们坚持‘多干党委想干的事,多帮政府干好正在干的事,多做职工群众关心的事、操心的事、揪心的事’,工会工作得到多方肯定;省总工会连续6年被评为全省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优秀单位。”陕西省总工会常务副主席张仲茜说。□工人日报记者 毛浓曦
责任编辑:胡睿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