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请你理性应对就业难时至七月,又有一批大学生将走出象牙塔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
两个月前与一家药品销售企业签约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小赵,非常庆幸自己找到了一份工作。他告诉记者,自己原本是下定决心要考研的,可是在得知这家自己心仪已久的企业要招人后,毅然放弃了考研。他说,面对现在工作不好找的现实,还是早点占个位子比较好,走上工作岗位后也可以再深造,要是现在不找工作,三年后还得找工作,而且那时找的还不一定比现在好。
的确,大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国家教育部数据显示,2003、2004年我国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加上今年的338万毕业生,2005年全国将有420万大学生加入求职大军,而且今后每年的增量约有60万人。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难点和焦点问题。
西安市社科院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说:“从大学生这个社会阶层来说,就业难的原因:一个是扩招之后,大学生从过去的稀缺人才变成了目前的普通人才,这一新的动向造成了就业难。还有就是大学生的眼头特别高,许多人在就业观念上还是比较陈旧,必须转变陈旧观念。”
高校扩招的确改变了劳动力市场上原有的大学生供需比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学生家长把大学生毕业就失业的现象归结为高校扩招的结果。然而从数字对比中,我们清楚地发现,问题的根源并不在高校扩招。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从事人文教育的李教授说:“从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上和国外做对比:1990年,发达国家加拿大是62%,美国是60%,发展中国家印度9%,巴西11%,而我国只有2%;2000年,我国劳动者中大学和大专学历的比例只有3.81%,而在美国这个比例高达55%。显然不是因为大学生太多了,而是太少了。”
大学生少,应该在劳动力市场上很抢手才对,为什么偏偏出现了“滞销”的奇怪现象?这位教授研究后发现,是带有较强计划经济色彩的人事制度和户籍管理制度在做怪。他说:“一些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急需大量的管理技术人员,但是他们没有申报用人指标的途径,他们不能解决大学生的派遣、户口、档案等等问题,这样以来就影响了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就业的积极性。”
除了制度上障碍,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高等院校也因为专业设置越来越与市场需求脱节而备受诟病。在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一些高校还在就业形势并不看好的专业里扩大招生规模,再加上其他一些制度设计的调整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上讲,这也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原因。
在社会各方就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做出宏观调整的同时,作为就业主体的大学生,也必须做好自我调节,树立起理性的就业观。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宝通提出,大学生理性就业观的主要内涵之一就是确立“市场就业观”。他说,我们将来的体制是市场经济,就业不一定要那么稳定,作为大学生要认识到,将来毕业走向社会,是走向一个市场经济的社会,要明确自己是要在市场经济中去创业。
可以说,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除了大学生要调整心态,面对现实之外,高校也要增强勇气,改革专业设置,让本科教育与市场需求尽快接轨,我们的社会更应该革除就业壁垒,创造让大学生自由流动的宽松就业氛围。这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可行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