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彦邦(中)与工作室成员进行“头脑风暴”。
“上央视啦!上央视啦!我所携多型装备亮相珠海航展,为观众带去地面装备动态演示。作为兵工人,我和团队成员非常激动,这对我们工作室的创新研发是一次莫大的激励!”11月14日,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西北机电工程研究所赵彦邦劳模创新工作室里,工作室负责人、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赵彦邦激动地说。
据央视当天报道,该研究所研制的某款155毫米无人炮塔火炮、某款飞龙巡飞弹及一体化作战系统参加新品发布,受到高度关注。此次航展,全视角、立体化、零距离展示该研究所在地面装备领域的实力,对军贸市场拓展具有重要意义。如此强大的国防装备,离不开无数个“赵彦邦劳模创新工作室”式的军工试制团队的默默付出。
培养优秀团队
这个优秀的团队是如何成长起来的?先看看团队领头人赵彦邦。40出头的他一路克艰攻难,先后荣获陕西省技术能手、陕西省产业工匠人才、西北兵工部劳动模范、中国兵器集团“合理化建议智慧之星”和“质量先进个人”“三秦工匠”等荣誉。对此,他却说,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团队的努力。
“最初只是我所在的机械中心机加班组成立了一个攻关小组,为了解决火炮生产过程中的某核心部件问题。”说到工作室成长历程时,赵彦邦打开了话匣子。
该部件的好坏会影响到火炮的射击精度。在经历100多个日夜的研发与探索,公关小组终于解决了问题,将产品的合格率从50%提高到大于90%。
“随着研发的深入,单纯依靠一个班组已不能满足需求。”机械中心主任杨磊说,作为中国兵器关键技能带头人的赵彦邦深知,成功不在于个人能力的卓越,而源于团队的智慧与合力。
赵彦邦将生产管理工程师王淇骠,数控加工中心特级技师及高级技师李国剑、吴磊、黄欣、王超,数控车工高级技师史超,工艺技师赵飞超,装配钳工严鹏飞等高技能人才纳入工作室,组成了一支“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特别攻关队伍。
2019年2月,“赵彦邦创新工作室”被陕西省国防工会命名为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2022年被省总工会命名为陕西省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并于2024年10月入选陕西省高级技能人才工作室。
如今,工作室每年可以解决十余项工艺难题及技术瓶颈,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事虽难,做则成
2022年5月,在某项目“多功能炮口装置后段”零件加工中,由于该零件结构复杂,生产批量大,精度高,加工难度非常大,且产品交货时间紧,要求零件的加工周期尽可能缩短。按照原来的工艺流程和加工方法,要完成这项任务非常困难。
赵彦邦劳模创新工作室主动牵头,挑战难题。
“工作室成员对图纸和加工工艺进行认真分析,对加工方法进行各种设想,并利用下班时间一次次尝试,无数次的失败不但没有打倒我们,反而为团队积累了宝贵经验。”赵彦邦回忆道。
工作室成员和工艺人员研讨,决定采用五轴加工中心来完成此项任务,改变切削参数,制定详细的加工方案并利用UG软件制作了三维图形与专用工装。
经过几十天不分昼夜的刻苦钻研,终于顺利完成了加工任务。
“每个零件节省加工时间3.15小时,累计每批次节省工时346.5小时,产品合格率由原来的80%提高到99.5%,每批次可节约成本3万余元。”王淇骠自豪地说。
生产科原科长郭信东说:“赵彦邦是我所高精度孔系类零件加工第一人。”精密检验员王瑾说:“我们最喜欢检测赵师傅加工的高精度孔系类零件,是我们公认达到免检标准的零部件。”
“1+1群”效应正显现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团队,才是赵彦邦最为心心念念的。
“有人说,我的成长路上不断遇到贵人,是的,我师傅经常苦口婆心,反复提醒,手把手将一身技能传给我。我也要发挥‘传、帮、带’作用,将自己多年积累的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赵彦邦说。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劳模创新工作室“1+1群”效应正在显现。如今,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三秦工匠、省首席技师、省技术能手等人才都汇聚在创新工作室。
工作室成员所带的徒弟大都成为所技术骨干,在技术研发、产品加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中,3人被授予陕西省技术能手称号,5人被授予陕西国防科技工业系统技术能手称号。
结合未来智能制造的新趋势,赵彦邦有了新目标——冲击国家级创新工作室。“创新路上,咱们团队有力量。希望站在更高的平台,培养更多青工,在国家国防建设中彰显兵工人的担当。”他说。□本报记者 王青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