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以创新论“英雄”
日期:2024-10-16   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这项生产转运模式改造后,降低了驾驶室转运过程中的安全风险,良品率从95%提升至100%,转运效率提升15%,节约了36万元的成本,团队的创新改造能力也比以前更强了。”

  10月12日一大早,在陕汽控股车身厂生产车间,李伟向前来交流的同行详细介绍新投产的创新成果“PVC底涂自动化改造”转化项目。

  作为项目的直接使用“客户”,生产一线班长李泉对这个创新成果很是满意,“以前800多斤重的驾驶室被车间房顶的积放链挂具吊着走,转运过程出现驾驶室晃动、磕碰变形等问题,需要班组返修。现在好了,通过技术改造,驾驶室‘坐’在地面轨道滑橇上向前转运,速度又快又稳当,真是个攒劲的好成果。”

  李伟是车间设备技术员、高级工程师,擅长设备技术改造、机械设计应用、工艺流程优化等,是厂里创新人才队伍中的“第一梯队”成员。多年来,他将日常工作的创新维度从量变提升到质变,将灵光乍现式的创意升华成富有价值的创新,带领团队解决了10余项重点难点问题。

  今年,厂里在举办年度创新表彰会的基础上,又举办季度创新成果发布会,给原本高涨的创新热情再添一把火——增加优秀创新成果表彰频次,将工人创新的“巧点子”转化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源动力”,给予创新团队精神和物质双重激励,让工人成为“创新英雄”,把企业打造成“创意工厂”。

  生产车间一角,80后工程师牛黎平,主持完成的“前围下支架自动焊接弧焊站”创新成果转化项目投入使用,在季度创新成果发布会上备受好评。

  牛黎平的这个创新成果转化项目,刚安装到生产现场,就引来工人围观。“咦,这是啥机器,没见过。”赵伟利更是迫不及待地询问、操作起来,经过半天的学习、熟悉,他对这台机器非常满意,“操作简单,功能齐全,机器代替人焊接,我只负责安装零件,检查焊接质量,自动化生产模式就是好。”

  赵伟利是一名焊工,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内容是手工焊接三种零件,焊接过程要换三个工序,不同的固定零件工装更换起来很麻烦,而且长时间低头拿着焊枪焊接,他的颈椎也有了一些劳损。牛黎平知道这个情况后,成立了创新办公室,历时两个多月,制作了一台“前围下支架自动焊接弧焊站”。通过自动化改造,让三种零件在一台机器焊接,将原来的1人1小时焊接150个零件,改造成现在的机器1小时焊接360个零件,焊接效率提升126%,大幅降低了赵伟利的工作强度。□通讯员 朱鹏飞

责任编辑:白子璐


返回列表

网站首页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