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人报官方网站 | 陕工网首页 手机站 今天是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陕工网(029-87344649)
留言板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工 > 职场精英 产教破“壁” 点“瓷”成金 ——西安外事学院杜红亮倾心育才小记
2025-04-23 13:42:55来源: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
  字体:【

  文/图本报全媒体记者 刘妍言

  9毫米见方的电子陶瓷,可精准探测形变。其价格仅为国 外同产品售价的1/4,成本降低,应用范围更广。

  4月16日上午10时,进入西安外事学院多功能电子陶瓷研究中心大门,记者的目光便被该中心主任杜红亮手中的“小方块”吸引。一个“小”产品,其材料却撬动了解决“大问题”的杠杆。

让技术“上擂台”

       什么样的大问题?

  同样由电子陶瓷材料制成的高温传感器可用于测试飞机发动机震动,指节大小、售价5万元, 损坏不能维修,只能返厂重新订购。这是多年前国外厂商提供的方案。

  打破技术“垄断”,就得造出自己的元器件。 这是和国际技术领跑者“掰手腕”,更是自己“显 身手”的时候。

  2019年,杜红亮组建多功能电子信息材料创新团队,完成新一代电子陶瓷材料制备。这一成果荣获陕西省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二等奖等奖项。这样的技术突破离不开该校对产教融合的大力投入。

  西安外事学院助推产教融合,是该校推进应用型高校建设、鼓励创新、推动科研成果落地的缩影。2018年,西安外事学院成立多功能电子陶瓷研究中心;2024年,购入产业化设备,为理论研究、成果转化提供有力物质基础。

  研究中心+产业中心的平台模式形成,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成果的转化也反哺教学科研。

  此外,该校鼓励校企合作,对申请立项的校企共建课程给予经费支持。2024年5月以来, 共建校企合作课程23门,申报并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1项,组织教师深入走访企业107家。

让成果“上赛场”

  “一直做这一件事,目标就是做精、做好。”杜红亮感慨,他和电子陶瓷缘分不浅。2002年,杜红亮读硕士时,受导师研究方向的影响,对电子陶瓷 材料和器件产生了兴趣,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深耕细作,越来越多成果落地。如今,杜红亮 不仅要掌好科研的“舵”,更要做好学生的领航员。

  实验室内,在老师指导下,学生手持镊子,小 心翼翼地将一块约1毫米厚度的圆形陶瓷片,放在变温准静态d33测试系统的测试区域。同一时间, 电脑显示器上出现该样本可承受的临界温度值。

  机器人工程专业大一学生唐贵林选课缘于偶然。“上C语言课时听说,感兴趣就来报了杜老师的课。”

  “低年级学生有兴趣的可以参与,大三时对项目已经有比较多的了解,就可以带着成果去赛场 上一展身手。”杜红亮称,学校鼓励学生创业、创新,为学生组建团队提供2万元“创业金”、专职辅导员等“一揽子”支持。

  近年来,杜红亮指导学生荣获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铜奖、省级金奖,两篇论文分别荣获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二、三等奖。杜红亮本人荣获“全国优秀教师”和省级“优秀创新创业导师”称号。

让产品“上货架”

  当日14时,工科实验楼一层,学生围在高温炉 旁听杜红亮讲解电子陶瓷的烧制过程。炉旁架子车的托盘 上,摆着百余枚电子陶瓷成品。 杜红亮介绍,客户可根据应用场景定制不同形态的电子陶瓷成品。

  同一层,电子陶瓷批量生产所需的净水设备、空气压缩机等设备齐备,产业化矩阵初具规模。

  2024年,我国电子陶瓷行业市场规模为1288亿元,同比增长17.09%。从市场结构看,电子陶瓷本土企业仅占中国市场23%的份额。

  瞄准市场需求,针对目前高端电子陶瓷材料瓶颈,杜红亮带领团队一头牵手高校,联合西安交通大学合作发表研究成果论文;一头对接企业,共同协助在声波探测、精密定位领域产品落地,架起校企桥梁,畅通供需两端。

  目前,该技术已应用于国家级重点产业链, 下一步将推出民用标准化产品。杜红亮称,成果上货架,助推形成高校创新、企业验证、市场反哺的良性循环。

  西安外事学院通过教育与产业协同,形成“创新链—教育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生态系统,浇灌“创新花”,定能孕育出更多“产业果”。


杜红亮(左一)指导学生实验。




责任编辑:陈沐妍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

新闻推荐

陕工网——陕西工人报 © 2018 sxworker.com. 地址:西安市莲湖路239号 联系电话:029-87344649 E-mail:sxworker@126.com

陕ICP备17000697号陕公网安备61010402000820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05陕工网 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 网站图文若涉及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