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胡健博
“这套弹力面料的西装,不仅解决了夏季着装闷热问题,还能保持自然灵动感。”4月18日,在陕西咸阳杜克普服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杜克普公司)智能制造车间,高定班组组长王春玲轻抚着一件刚完工的西装向记者展示。
这支荣获陕西省工人先锋号的团队,用精湛的技艺编织着陕西服装制造的匠心故事。从最初11人的团队,发展成如今20人的队伍,他们通过质量管控、工艺革新和人才培养,将人均日产量从1.2件提升至1.8件以上,月产突破900件,已然成为西北地区高级定制服装领域的标杆。
质量为先 铸就精品
上午8时,阳光洒进车间,高定班组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他们手持工艺样板,核验当日生产所需的裁片和辅料。“这件前片面料的经纬度需要重新调整。”质检员张宁叶发现问题后,立即与裁剪部门沟通。
“我们对待每件衣服,就像外科医生对待手术一样严谨。”王春玲说。班组在复衬、搂肩、上袖等关键工序设置了质量抽检点,每两小时进行一次巡检。针对北方干燥环境下全麻衬西装易出现气泡变形的行业难题,团队耗时三个月试验,成功攻克这一难关。
凭借精益求精的态度,杜克普公司累计获得立体袖笼成型装置等12项实用新型专利,高定班组参与其中9项核心工艺改良。杜克普公司总经理谭雪峰介绍:“我们建立了比国标更为严格的质量标准体系,在领口针距密度等关键指标上设定了更高参数。”
这种对品质的执着追求,换来了客户的高度认可。一位来自上海的老顾客在试穿改良版西装后称赞:“衣服穿上特别显精气神。”近年来,班组产品合格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顾客满意度达98%,售后返修率低至0.3%。
创新为魂 突破瓶颈
在高定班组的工作日志里,记录着诸多创新工艺。以可水洗西服工艺为例,他们在缝制时于前片下摆褶边上打两个菊花眼,后背侧缝两边5厘米处各设计排水结构,内贴袋边缘采用车缝明线或立体贴袋搭配隐形按扣等设计。
去年6月,公司组织评审验收组,从板型结构、工艺制作等维度对高定线随机抽取并进行评定,评选出“团队贡献奖、技能突出奖、工艺优秀奖、学习进步奖”予以表彰奖励。
在这种浓厚的创新氛围下,班组不仅完全掌握半麻衬西装缝制技术,实现全麻衬工艺量产突破,还成功开发出可机洗西装及无结构运动西服。
谭雪峰介绍,半麻衬工艺采用马尾衬手工缝纫,极大程度保留了面料的悬垂性,相比传统黏合衬工艺,透气性提升了40%。可机洗西装通过纳米级面料预处理技术,实现水洗50次不变形,填补了西北地区功能性西装市场的空白。
凭借出色表现,该班组在2023年11月荣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赵梦桃小组式全国纺织行业先进班组”称号,并在2024年4月被授予“陕西省工人先锋号”。
传承为脉 培育工匠
“缝制时要注意针距均匀,就像呼吸一样有节奏。”省劳动模范、总工艺师郑秀云耐心地指导新员工李娜缝制袖笼。在班组里,这样的师徒结对传统已延续八年。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班组制定“一专多能”培养计划,通过轮岗制让每位成员至少掌握三个工序。
杜克普公司也十分重视人才培养,每年开展50课时的专项培训,邀请意大利金剪刀奖得主毕锦培等行业专家授课,讲解德国杜克普开袋机等进口设备的使用方法。同时,每年组织13场以上技能比武,培养出5名省级技术能手。
面对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这支平均年龄32岁的团队展现出强大的适应能力。在生产环节,他们通过改良工艺,将生产计划制定时间从4小时大幅压缩至30分钟。“只有将传统手艺与数字技术相结合,才能把握未来。”王春玲指着正在调试的专机设备说。
“未来,我们会持续优化工艺改良成果,深化师徒结对培养模式,让老师傅的经验与年轻人对新技术的敏锐感更好融合。”王春玲看着车间里忙碌的身影,眼中满是憧憬……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