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眼前这台十几米长,造型奇特,功能强大的“吞矸巨兽”即将投入生产,陕煤集团黄陵矿业机电公司经理符大利难以掩饰内心的喜悦,嘴角露出了浅浅的微笑。
一台已经失去功能的报废掘进机在符大利的主导带领下,经技术团队“精雕细琢”,摇身一变成了矿井就地快速矸石填充的“新宠”设备。这名大国工匠终于在废铜烂铁里“淘金”成功。
符大利2022年被评为全国第一批煤矿智能化专家,在此前的2017年,他就荣获全国能源化学地质系统首批“大国工匠”称号。在黄陵矿业一号煤矿任职期间,他凭着不服输的劲头和善于钻研学习的态度,攻克了国产智能化无人开采系统与矿井实际应用生产匹配的8项技术难题,并取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2022年10月,他调任机电公司经理岗位。
在黄陵矿业废旧物资存放站,堆放着大量破旧报废的综采设备,在大多数人眼里,这些“废铜烂铁”没了价值,符大利却把它们视若珍宝。
在矿井摸爬滚打了20多年,符大利练就了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他深知矿井生产工作的艰辛不易,内心始终有个愿望: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创新潜力,改造出符合矿井安全生产需求,能提高生产效率、减轻职工劳动强度的矿用设备或工器具,在释放提高矿井生产效能的同时,将矿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符大利是这样想的,同时,也在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前进。
“部分报废装备体型与井下极薄煤层特殊使用条件比较匹配,如果加以改造再利用,为装备添加全新功能,将会提高煤炭开采率,创造更大的效益。”连着好多天,符大利一个人在废铁堆里转来转去,准备“淘”出尚有利用价值的报废装备。他琢磨着如何让闲置设备焕发新生机,在绿色开采、产业升级中发挥更大的实用价值。
经过一番找寻,一台外观还算完整的报废掘进机被“淘”了出来,符大利将掘进机拖进车间,组织技术团队研讨改造实施方案,结合装备性能和矿井“矸石不升井”环保生产理念,计划将掘进机改造一下,用于井下矸石快速处理。
“第一次尝试改装大型矿用装备,欠缺相关技术和经验,我们联合装备厂家根据矿井生产需求设计改造技术图纸,再结合图纸进行改装。”符大利说。
为制造出符合矿井生产条件的多功能矸石填充车,符大利带领技术团队连续多天到井下实地了解情况,对巷道尺寸、煤层高度和现场作业环境进行调研,为后期设计图纸提供可靠依据。
研讨技术难题、修改设计图纸、优化改造方案……连续3个月,符大利和技术团队开启了“头脑风暴”模式,设计图纸接连修改好几版,车间现场也不知道跑了多少次。
“传送皮带速比不符合抛矸要求,需改进。”“集料斗空隙较大易残留矸渣等多项缺陷都需要优化。”在装备改造期间,符大利时常“泡”在现场盯着改造进度情况,并对改造过程提出合理化建议。
就这样,符大利凭借对技术和工艺的精益求精,带领技术人员反复“精雕细琢”,报废掘进机摇身一变,成为集破碎收料、传导运输、智能操控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抛矸机。
“装备改造过程存在很多技术难题,但技术团队迎难而上,凭着坚定的信念,不断打破自身技术壁垒,不仅圆满完成了认为不可完成的重任,还大幅提升了自身专业技能。”符大利摸着眼前这台饱含技术人员精力和心血的新型矿用装备说。
昏暗的井下巷道,一个身影一台机器装备,作业人员只需操作遥控器控制杆,抛矸机便高效快速地将矸石填充到废旧巷道,既达到了“矸石不升井”的环保要求,井下矿工也不用弯腰驼背费大力气清理矸石,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还大大降低了矿井生产成本……符大利憧憬着装备投用后的生动场景。
“要让更多的一线工人享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红利和便捷,使新技术新装备更好地服务于一线职工。”符大利说。这是他心中不变的理想和信念,也是驱使他在创新路上潜心“淘金”,勇往直前的动力。(张辉)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