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风簌簌,春寒料峭。刚刚参加完由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组织的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推进培训班的安玉,又一次踏上他梦想开始的地方——中铁一局新运公司赤峰铁路公司。春风拂面,广袤的草原腹地又重新焕发生机。
2010年,踏出校门的安玉如愿进入铁路工作,成为中铁一局新运公司赤峰铁路公司的一名内燃机车钳工。这个工种简单地说,就是“修火车”,打交道最多的是各种螺丝,小到一根中性笔芯粗细,大到小孩胳膊一样的,拆了装、装了卸,简单而重复。他的师傅刁建兴却看出了安玉的不同,“能吃苦、肯钻研、爱动脑”是对安玉客观中肯的评价。
初来乍到的安玉,白天跟着师傅学检修技能,晚上自己查看理论书籍,有紧急抢修机车的任务时,他第一个冲上去,就是为了不断提升业务技能。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自身过硬的本领,他先后两次在业主技能大赛上拔得头筹,荣获“技术能手”称号。载誉归来的他更加勤奋努力,先后到戚墅堰机车厂、集宁机务段、大板机务段等地学习机车检修技术。
就这样,安玉很快从一名内燃机车钳工成长为工班长,再到技术部技术员,遇到机车疑难杂症时,安玉总是迎难而上,冲到前面,“技术员就是要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别人处理不了的故障,我一定要试一试。”
2019年,分公司配属的多台DF8B机车进入隧道后经常发生停机现象,造成列车区间停车。检修工人经过多次排查,也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当其他人束手无策的时候,安玉临危受命,不分昼夜连续7天跟车添乘检查,最终发现因为柴油机油气分离器呼吸管问题,造成差示压力计动作后停机。找出故障根源后,他迅速组织检修工人对所有DF8B机车油气分离器呼吸管进行技术改造,消除影响机车运行的故障隐患。
翻开安玉每天揣在口袋里的工作笔记,密密麻麻记满了机车检修信息。原来为了更加精准地排除机车故障隐患,安玉在每次机车小辅修作业前,都会查阅机车曾经出现过的典型故障信息,针对记录的信息安排作业人员进行故障整修“回头看”,确保更加全面地排除机车故障隐患。安玉常说:“绝对不能让机车带病出库,这是工作职责更是原则底线。”
从事机车检修技术工作15年来,安玉从机车检修的“门外汉”,成长为“行家里手”,累计修复机车故障5000余次,排除危及行车安全的重大故障300余件,先后解决了DF8B机车运行中水位下降、燃油压力低等多项技术难题,为分公司机车疑难故障攻关积累宝贵经验。
在日常工作中,他经常叮嘱检修工人:“我们一定要按照工艺标准和检修流程作业,眼睛该看的看到,检车锤该敲的敲到,重点区域该检查的检查到,只有这样,才能让机车各类故障隐患无处遁形。”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安师傅就是我的领路人,他有两个优点,第一个是他可以从多个维度去找准问题根源,第二个是大胆创新,敢于尝试,能够突破原有的思维瓶颈去解决问题。”检修车间技术员于占涛说道。
在他的培养带领下,先后有多名徒弟已经成为机车检修业务骨干,并多次在业主的技能大赛上技压群雄,斩获殊荣。
2023年,中铁一局首台HXN3型和谐内燃机车落户锦华铁路。面对新机型,安玉积极与厂家进行沟通交流,参与制定了《HXN3机车乘务员作业规定》《HXN3机车整备作业检查标准》等作业标准,确保了HXN3型机车顺利投入运用。
多年来,安玉不仅在机车技术管理上成绩显著,同时在科技创新方面也不断崭露头角。
在货物列车行驶在长大上坡道时,柴油机处于满负荷运转状态,由于运动部件的机械振动以及材质疲劳等因素,柴油机摇臂箱盖经常会出现松动甚至脱落的情况,机油大量泄漏。传统的处理方式需要停机且两人协作,不仅耗时费力,还会导致区间停车,严重影响了运输效率。
发现这个问题后,安玉主动请缨,带领研发小组,积极开展技术攻关,经过多次反复试验,成功地设计了“一种内燃机车摇臂箱盖紧固装置”。乘务员使用这种装置进行操作,实现了柴油机不停机就可以处理故障,操作起来简单,又不影响列车图定运行时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了“实用新型专利”。
除此之外,针对DF8B机车风动雨刷故障率高的问题,他积极开展技术攻关,有效降低了风动雨刷故障率;他参与研发的内燃机车加装补水装置,可节约成本24万元/年;他参与研究的《降低东风 8B 型内燃机车临修率》QC成果,使DF8B型内燃机车临修率由2.55件/万公里降低至1.7件/万公里,被陕西省质量协会、陕西省总工会、陕西省妇女联合会评为2023年度陕西省质量管理小组“一类成果”,荣获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2024年工程建设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竞赛“二等成果”。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作为新时代青年,安玉始终在学习中蓄能,在实践中成长,在岗位历练中增强本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只要肯努力、敢拼搏,平凡的岗位也能绽放出不平凡的光彩。(刘顺良 冯伟)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