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全媒体记者 张代棣
提到健康消费,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老年群体。但随着观念的转变,眼下越来越多年轻人乐于为健康付费,成为养生保健类消费的新生力量。
与传统健康消费观念不同,这届年轻人不再满足于“保温杯里泡枸杞”或“吃点营养保健品”,而是遵循“听专家的话”理念,借助科技手段,将健康管理渗透到各个方面。年轻人的健康消费有哪些特点?连日来,记者就此进行实地走访。
个性化、轻养生特征更明显
熬夜、饮食不规律、生活压力大等引发的亚健康问题愈发普遍,“惜命”的年轻人追起了养生潮流。95后西安市民赵子倩(化名)就是其中之一。
“我亲历两代养生消费模式。”她解释道,“一边内卷、一边保健”是1.0版,这个阶段是跟着网络达人学养生,产生的主要消费来源于购买滋补产品和健身器材。“想通过‘饮食+运动’管理健康,但效果不明显。”她随即调整思路,走进医院问诊专家。检查完身体各项指标后,医生为她量身定制了养生方案,其中包含推拿拔罐、营养食谱等。虽然每月花在健康管理上的费用增加了,但她认为“这笔钱花得值”。除了定制养生方案,一些年轻人还追求低糖低油、零卡零脂的“轻量”饮食。刮油瘦瘦水、山楂陈皮水……位于西安市碑林区的一家新中式饮品店里,以滋补养生为卖点的产品受到青睐。两位00后消费者表示,饮品用菊花、陈皮等中药材制作,口感清爽,比喝高糖、高热量的奶茶更健康。
某社交平台的“健康消费”话题下,
不少人跟帖晒出零食购物清单,阿胶凝膏、赤小豆茯苓膏等“轻养生”类产品备受欢迎。比起是否解馋,年轻人更重视成分和热量。记者注意到,西安不少药店、商超的货架上摆放着能量补给产品,据导购介绍,与去年同期相比,其销量呈上涨趋势。
科技监测、付费运动更普遍
智能手环等监测设备的普及,让健康管理更加高效和便捷。对95后社区工作者张晓雅来说,智能手环的使用率很高。“可以监测睡眠、情绪状况,测血压、血糖等指标,还能进行疾病预警。”她说,智能手环就是健康管家,满足了宅家养生的需求。
年轻人砸下的“真金白银”带来新的消费增长点。根据国际数据公司发布的《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2024年前三季度中国腕戴设备出货量达4576万台,同比增长高达21%。
智能睡眠仪、中医诊脉仪、智能按摩椅等健康产品也受到年轻人喜爱。在走访西安部分电器门店时,记者了解到,年轻消费者在看重产品功效的同时,还关注监测到的相关数据是否精准,以便进一步指导健康管理。
27岁的西安市民钱富娃已坚持健身半年,每月固定支出500-600元用于购买器材和办卡等,他认为“付费运动”是为健康“账户”充值的一个必选项,值得投资。
“付费运动”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主打“放松身心,减轻压力”的骑行、滑雪、登山等户外运动同样带来消费热潮。据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报告(2023-2024)》,户外运动爱好者年均消费保持在较高水平,在单个项目上的消费年均2000至5000元不等。
人工智能改变运动方式也值得关注。社交平台上的AI健身教练、AI瑜伽师因可以辅助纠正动作、制定健身计划也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目光。
值得期待,健康产业前景广阔
眼下,我国正积极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其中就包括健康消费。商务部投资促进局发布的《2024中国消费健康行业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生命健康产业正实现快速增长,预计到2030年有望达到16万亿元的规模。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其中提到“开展健康消费专项行动”,这也将为健康消费市场带来新的政策利好。
“健康消费作为新型消费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振消费、全方位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晓勇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多样健康消费需求呼唤新供给,怎样构建商旅文体健等消费业态融合发展格局、打造多元可持续健康消费体系、提升健康商品和服务供给质量,或将成为健康产业发展的关键性要素。
那么,如何更好助力年轻人健康消费?
陕西中医药大学副教授、中国中药协会常务委员段玉红建议相关部门规范市场秩序,为健康产业提供专项基金支持,吸纳社会资本进入健康消费领域。同时,积极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探索发展“互联网+健康”模式,推广远程医疗、AI健康咨询等新业态,推动有机食品、功能性食品等的研发。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苏虹霞表示,医疗机构要做好健康知识普及工作,提供减压、心理健康、亚健康调理等新型服务,助力年轻人树立大健康观,满足其对健康和品质生活的双重追求。
责任编辑:白子璐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