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院首诊、三甲医院手术、“家门口”康复,记者走访——
文/图 本报全媒体记者 刘妍言
66岁的市民李女士,正拄着拐杖在走廊缓缓挪动。原来,几天前左腿疼得挨不了地的她,住进西安市未央区草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经“下沉”在这里的西安市红会医院(以下简称红会医院)创伤康复科主任医师刘娜扎针治疗,能自己慢慢走路了。“针扎得特别好,在家动都动不了……”看到疗效明显,李女士喜笑颜开。
这是记者4月9日11时在该中心三楼住院部看到的一幕。“住院的大多是周边居民,还有医院转来的康复病人。”该中心主任助理张荣介绍。
近年来,西安市在全国率先开展的卫星医院医疗服务模式,实现三级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强链接”。记者走访,探寻群众在“家门口”便可享受的三级医院诊疗服务。
从“远、贵、难”到“近、惠、易”
4月10日,退休职工米女士在西安市雁塔区电子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做颈肩治疗后的康复,说到就医感受,她赞不绝口,“这里的医生专业,图个放心!”
隔壁22号床,李先生陪母亲针灸,“过个马路就能来治疗,不折腾。”
“大医院一个疗程要花1000多元,在这儿只花了300元,咋不美么!”咸阳的周大爷做膝关节置换手术后在该中心做康复训练。
电子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西安市首家卫星医院,该中心辐射33个社区、18.93万居民。三甲医院手术、社区医院康复在这里不算新鲜事。“刚建立时,红会医院的医生、护士和设备等资源全部下沉在这里。”电子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助理曾敏说,基层医护人员全程跟学、实操,不断锤炼技能。
目前,红会医院作为卫星医院第一批牵头试点医院之一,已开设9家卫星医院,覆盖“城六区”、西咸新区和鄠邑区,在基层医疗机构设置434个床位,帮助7家基层医疗机构建立住院部。卫星医院的铺开,一定程度上纾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家住紫薇社区的刘女士说,以前对社区医院的印象就是打疫苗,现在社区医院来了大专家,一般的检查都能做,省得总往大医院“扎堆”。
从“虹吸效应”到“双向奔赴”
卫星医院人才和技术的“下沉”,打破医疗资源“壁垒”,让基层医疗机构在诊疗、运营、管理等方面上了一个台阶。
据了解,卫星医院的建立并非“抓了又放”,持续性的培训和考核不断助推基层医疗机构医生能力提升,巩固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同时,三级医院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可以“无缝衔接”到基层医疗机构。
去年,红会医院在其开设的卫星医院开展了12期相关专业培训,手把手“传帮带”,让下转至基层医疗机构的患者得到和三级医院相对“同质化”的诊疗、护理服务。
补缺,更要“造血”。“明显地感觉是病人多了,患者也更加信任。”曾敏说,平时可能“忍忍就过去了”的小病小痛,现在都愿意来让专家看看。草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曾收治过一位疑似心梗患者,由于症状不典型,安排心电图和抽血检查后,医生很难确诊。利用多媒体联合门诊,“一键呼叫”红会医院心内科专家,患者得到及时治疗。
“需要手术的患者会通过‘绿色通道’上转至三级医院,节省了排队等床位、挂手术专家号的时间。”红会医院康复病院“下沉”到电子城卫生服务中心的神经脊柱科副主任医师董博说,双向转诊既实现疾病早发现、早治疗,也让医疗服务贯穿患者全生命周期,更有连贯性、全面性。
从蓝图到实践共建医疗“新格局”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促进分级诊疗……”深化医改,在字里行间,也在身边和眼前。
围绕“深化六个改革”重点工作部署,西安市卫健委在推进分级诊疗、医疗改革过程中,提出了卫星医院建设项目。卫星医院的建立,助力分解三级医疗机构职能,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
医院将在推行卫星医院模式上逐渐形成“一机构一特色”。“让基层医疗机构发展出治疗领域长项,更好地服务周边居民。”红会医院办公室主任李轩表示,此外,物联网赋能的智慧医疗、互联网医院的不断完善也将为群众提供更高效、更智能的医疗服务。
据了解,截至3月底,西安市共建成卫星医院33个,二级医院、民营医院也加入到卫星医院建设中。随着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的不断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慢性病患者和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更加贴近基层,助力群众就医进一步高效、实惠、便捷。
董博为患者扎针治疗。
责任编辑:陈沐妍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