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奔流,激荡着深沉的历史回音,奋斗者的足迹,在三秦大地上写下浓墨重彩的壮美华章;十年一旬,日月3600多次升起,见证了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留下一个个精彩动人的发展故事。
8月31日,以“奋力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主题,中共陕西省委举行“中国这十年·陕西”主题新闻发布会。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国中作主题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副书记、省长赵一德回答有关提问。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蒿慧杰主持发布会。
30余家新闻媒体的50余名记者早早齐聚会场,进行采访准备,讨论关注话题,对即将发布的内容充满期待。
10时,发布会正式开始。
“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1.41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98万亿元,年均增长7.3%”“实有市场主体较2012年增长3倍多,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数量居全国第8位”“航空航天领域聚集了全国30%的研制能力”“粮食产量实现‘十八连丰’,总产和单产均创新高”“全省城镇化率提高13.9个百分点”“朱鹮种群数量从十年前的1000余只发展到现在的7000余只”……主题发布用数据说话,3000余字的发布辞,浓缩陕西“非凡十年”,介绍了陕西经济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特色现代农业建设、生态环境、文化建设、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等7个方面的内容与成就。
作为长期关注、报道陕西的记者,人民日报记者龚仕建采写了陕西高质量发展的许多故事。前段时间,他与同事集中报道了陕西“非凡十年”的发展成就。“行走陕西,发展浪潮处处涌动。”这是龚仕建采访中最深刻的感受。
近年来,陕西加快构建亚欧陆海贸易大通道,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不断完善交通运输体系,建成亚洲最大的铁路物流集散中心,西安航空口岸已经初步形成了“丝路贯通、欧美直达、五洲相连”的国际航线网络格局;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已经为国内17座城市提供集结联运服务……
“高效便捷的国际贸易通道,激发了‘走出去’的潜力。陕西成为‘向西开放’的前沿,极大改变了内陆地区的发展面貌和前景。”龚仕建说,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期待陕西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十年,也是新华社记者郑昕在陕西工作的年头,他一直关注陕西创新驱动发展方面的新动向和新变化。
“十年来,我走访了很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专精特优’科创企业,也见证了陕西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研发投入强度从2012年的1.9%提高到2021年的2.42%。我深刻感受到在国家很多重大创新领域都有陕西的科技力量,三秦大地的创新发展氛围越来越浓。”郑昕说,尤其是去年以来,陕西下大力气打造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让更多科研活动从“书斋”、校园走进企业、市场,让更多科研成果直接面向经济主战场。
“下一步陕西如何进一步挖掘创新潜力、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发布会上,郑昕也围绕他最感兴趣的科技创新话题提问。
他了解到,陕西将坚持“四个面向”,不断扬优势、挖潜力,从“抓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卡脖子’技术攻关”“建好用好秦创原”三个方面发力。“我相信,秦创原将真正成为创新创造的高原。”郑昕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吴成轩想了解陕西“如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这个问题切中高质量发展的“要害”。
发布人介绍了陕西“优存量、念好‘稳控转’三字经”“扩增量、运用‘新思路’大招商”“抓变量、加快‘数字化’强赋能”的举措。
言者充满自信,听者全神贯注。一问一答间,一个充满活力和拥有无限发展潜力的陕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吴成轩告诉记者,他和同事平时还十分关注陕西民生领域的话题。发布会上提到的“村村基本都有集体经济收益,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惠及90多万户居民”,他们都曾做过专题报道。他感慨,在陕西,看见了许许多多温暖人心的民生故事。
十年前,经济日报记者杨开新曾在陕西短暂工作过几个月;去年,他又回到这里,负责陕西区域的新闻报道。相比于十年前的蓄势待发,陕西当前发生的巨变让他十分惊喜,而这发展成果也给了杨开新极大的工作动力。
在陕西一年来,杨开新多篇报道刊登在《经济日报》头版头条,还推出了许多整版重点报道。“这并不是个人能力的问题,而是陕西的许多发展经验和成果,在全国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可以说,陕西以其快速的发展和许多积极有效的探索,为新闻报道提供了丰富素材,陕西精彩动人的发展故事吸引我们去探寻和书写。”杨开新说。
一组组振奋人心的数据、一个个具体生动的事例、一项项实实在在的举措,勾勒出一个立体的陕西、一个幸福的陕西、一个生机勃勃的陕西。通过这场发布,记者们更全面地了解陕西令人鼓舞的变化,也更激发出挖掘报道陕西的浓厚兴趣。大家期待着陕西高质量发展的美好前景,也相约要把陕西更多动人故事传播出去
本报记者 赵明
责任编辑:胡睿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