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一,西安将举行十四运会和残特奥会西安市区站火炬传递活动。在紧锣密鼓的准备工作背后,还有来自地球之外“神秘力量”的保驾护航。
8月13日,记者走进陕西省测绘局自然资源部大地测量数据中心,一探其中究竟。
北斗导航定位中心副主任赵红介绍,在陕西各地及省界外扩的15公里内,共有136个基站接收从太空传来的北斗卫星数据,及时回传到数据中心,这也是实现火炬传递(西安市区)北斗定位服务功能的基础。
此前,数据中心收集来的数据信息,大多是发送给测绘、基建等专业领域的用户。此次火炬传递服务系统,是他们将北斗用于大型活动的首次尝试,迈出了服务大众,走进生活的坚实一步。
今年3月开始,中心先后完成了获取芯片数据、搭建系统平台、实地考察路线三项主要工作,实现了“火炬手—芯片数据—地图”信息的完美对应。
北斗导航定位中心主任黄功文从办公室里拿出一个神秘的白盒子,它表面干干净净,没有任何装饰,看起来就像一个单薄的塑料卡片,只有尾部的充电接口和蓝色挂绳上的“北斗”二字,透露出一些科技感。
“火炬传递护跑员佩戴我们的芯片盒,从永宁门到丹凤门,实时运动的信息就会显示在地图上,线路上带有火炬标识的红点,是火炬交接的位置,火炬手换了人,地图上会呈现出照片、工作单位以及个人成就和荣誉称号。”
经过不断地实地测量和调试,目前在平面内可以将精度可以控制在1至3厘米,一人一点,实时更新,信息一目了然。
为了让广大观众也能沉浸式参与火炬传递过程,中心还制作了二维码,微信扫码之后,这些信息都会清晰、精准的显示在“掌上智慧大屏”——手机上。
除此之外,当火炬手靠近钟楼、永宁门等景点时,用户还可以进入界面,获取历史文物的图文介绍。“十四运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会,我们还希望通过各种方式,改善观众的体验,展示我们先进的科技实力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黄功文骄傲地说。
8月16日,火炬传递(西安市区)北斗定位服务系统会正式亮相,接受全国观众的检验。此后,北斗导航定位中心还将响应“实景三维中国”计划,拓展北斗在生活场景和行业中的应用,在公安巡逻、精准定位、道路行车、生态治理等方面开发新的结合点,让社会共享科技进步的果实。
实习生 童露雅
责任编辑:胡睿琳
关注公众号,随时阅读陕西工人报